探寻千年徽墨的传承密码:胡开文墨厂的匠心与坚守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5月14日,《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推出的第二十二期《探寻千年徽墨的传承密码》,带领我们走进这一独特的文化世界。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历经千年,已成为墨中极品。在这片土地上,墨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提到“胡开文墨”,它不仅是徽墨的代名词,更是无数制墨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胡开文墨庄的创始人胡天注,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与顽强的拼搏精神,让徽墨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胡天注的传奇经历令人动容。他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前往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凭借诚实与勤劳赢得了老板的青睐。后来接管墨店后,他为其取名“胡开文”,这一名字从此与徽墨紧密相连。关于“胡开文”的由来,有多种传说,但无论如何,它都象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徽墨的制作工艺中,胡开文墨庄不仅坚持古法制墨,还勇于创新。他的“八宝五胆药墨”更是将珍贵药材融入墨中,成为药墨的典范。1915年,胡开文墨庄的“地球墨”在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标志着徽墨首次走向世界舞台,开启了它的辉煌之路。
如今,徽墨技艺的传承依然在继续。汪爱军作为绩溪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他的公司位于绩溪县中国徽墨文化园,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汪爱军自1983年进入胡开文墨厂以来,经历了从学徒到总经理的蜕变,始终坚守在这一传统行业中。
汪爱军的儿子汪迪洋在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继续父亲的事业。尽管他起初对制墨并不情愿,但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汪迪洋在制墨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古法制墨的艰辛与魅力,努力学习每一道工序,力求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在这条传承之路上,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也成为了新趋势。汪爱军的公司与安徽大学的合作,使得徽墨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推出了多款市场精品。这不仅提升了徽墨的市场竞争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徽墨的世界里,时间的流转似乎并未改变它的魅力。如今,绩溪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乡”,徽墨行业从业人员已超过130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汪家父子希望通过研学旅游等活动,让徽墨文化更加接地气,走入寻常百姓家。
徽墨的诞生,历经千锤百炼,正如人生的成长与沉淀。无论是胡开文的传承,还是汪爱军与汪迪洋的坚守,都在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让我们一同关注这份传统技艺,期待徽墨在未来的旅程中,继续散发它独特的芬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