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到底去安徽哪了?

admin8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16

  )首次外长对话会,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成员国外长和代表、阿临时政府代理外长

  会议成果集中反映为两份文件,一是《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联合声明》,二是《阿富汗邻国关于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务实合作的屯溪倡议》。其中,“屯溪倡议”汇聚了阿邻国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的举措、设想和建议,内容丰富,将为今后阿和平重建和稳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一时之间,“屯溪”二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对于全国大多数群众而言,“屯溪”二字可能会是一个陌生地名,但对于华东以及华中地区的群众,尤其是安徽省内的人士,“屯溪”并不陌生,它就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中心城区。

  大多数群众可能会有疑问,中国城市在举办重要多边国际性会议之时,如果举办地位于中心城区,往往在稿件中会采用城市之名,而不会采用主城区的地名,即使提到主城区的地名往往也是一笔带过,例如北京、上海、昆明等,不使用海淀、徐汇、官渡等地名;如果举办地并不位于中心城区,往往在稿件中会采用详细地名,弱化城市之名,例如乌镇、博鳌等,不使用嘉兴(桐乡)、琼海等。

  在本次阿富汗相关会议的稿件中,虽然少数稿件也提到了“黄山”之名,但是主要突显的地名仍是以“屯溪”为主,例如非常重要的“屯溪倡议”。这就相当于某个国际会议在蚌埠市蚌山区(中心城区)召开,结果在稿件的表述中蚌埠很少提及,蚌山却非常突出,非常不符合通常的稿件表述,极其反常。

  那么,为什么本次阿富汗相关会议中,重点强调的地名是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屯溪,而不是黄山市之名呢?这是因为黄山市内还有一个与地级市同名的区——黄山区,而如果想要了解这一切复杂的详细历程,那么就不得不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地名说起,这就是黄山市的前身——徽州地区。

  谈到徽州,就不能不提及徽州的“一府(州)六县”。徽州“一府(州)六县”的格局形成要比“徽州”一词出现早300多年。

  唐代中期,江南一带发生了方清农民起义。大历元年(766年),方清起义被平定之后,徽州地域的前身——歙[shè]州,出现了一次重要政区调整。大历五年(770年),唐朝在大历元年重大调整的基础上,继续又做了一次小规模调整。

  该调整结果为歙州辖歙、休宁、黟[yī]、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州治歙县,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两百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徽州”一词的出现,也与农民起义有着重大联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农民起义被北宋平息后,朝廷改歙州为徽州,下辖县未更名。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基本没有变更(除了元至正年间短期改为兴安府)。

  至于“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

  “徽州”一词,也是今日安徽省名称的来源之一。清初,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后来,江南分省,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终清一朝,除了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徽州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短期兼辖外,徽州一直处于安徽省管辖。

  时间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这也是“徽州”作为正式行政区名第二次消失,至1948年,民国的正式行政区划中,并没有“徽州”一词。

  1931年,民国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旧徽州府的部分职能有所恢复。次年10月,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旧徽州6县,旧徽州府的辖域基本恢复,但治所并不是之前的歙县,而是休宁。

  民国年间,徽州“一府(州)六县”格局也首次出现松动。土地革命时期的1934年,蒋介石主要出于对付苏区的军事因素,将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婺源回皖运动”,但当时并未实现。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屯溪因地处皖南山区而没有沦陷,又由于屯溪位于江浙沪沦陷区的后方,沪、宁(京)、浙、苏、皖的一些党政机关、难民、企业等纷纷内迁屯溪。

  1938年,安徽省政府皖南行政公署成立,治所屯溪,屯溪成为江南23个县的中枢。后来,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也迁到屯溪。先后迁到屯溪的还有安徽省党部等三四百个大小机关单位。

  屯溪作为连接大后方的据点,前往陪都重庆的主要中转站之一,富贵之人穿梭往来不断。同时,川湘等地客商也纷纷来屯溪采购生活日用品,经鹰潭运至大后方。随着过往人员的增多,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服务业也壮大起来。

  此外,大量难民也以此为避难所。屯溪作为当时休宁县的一个镇,人口猛增至20万。如此众多的人口,带来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各种商店纷纷兴盛起来,商业呈现出异常繁荣。

  与此同时,“徽州”的行政区也有所调整。1940年,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失去了婺源的“徽州”,获得了旌德,所辖依旧为6县。

  抗战胜利后,在屯溪的各级机构相继撤销或迁走,落难人士也相继返回故地,屯溪人口锐减,商业一落千丈,发展增速减缓。但屯溪由于经济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形成的辐射网络,还有抗战时期积累的种种资源条件,使得屯溪依旧还是“徽州”首镇,其影响持续至今。

  1947年,经过原属徽州各县士民及旅外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婺源县划归安徽省第七区,“婺源回皖”宣告胜利,此时的“徽州”共有7县。

  “婺源回皖”不久后的1949年,在解放战争期间,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大部由“三野”接管,婺源由“二野”五兵团解放,江西全境基本由“二野”和“四野”解放。在军管问题的大背景下,婺源解放后归属赣东北行政区(北部某乡划入休宁),蕞终隶属于江西省,后来“二野”南下,由“四野”接管,“婺源隶赣”。

  以“三野”解放的“徽州”大部,则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治所初治歙县、后迁屯溪,在正式政区中消失了30多年的“徽州”之名,又重新显现,共有除婺源之外的6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徽州专区的范围又有所扩大,太平、石棣、宁国3县划入。也是在同一年,皖南、皖北区撤销,恢复安徽省。

  此后,安徽省行政区划出现大规模调整,“徽州”也发生了千年以来的急剧变动。屯溪曾升级为省直辖市与徽州专区并列,后又改属徽州专区。而徽州专区也曾被并入芜湖专区,这是“徽州”第三次消失,后又重设。

  新的徽州专区,领绩溪、旌德、太平、歙、休宁、黟、祁门7县和屯溪市,之后宁国县划入,而太平县后来划出原石棣县区域和贵池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属池州专区)。直到1971年3月,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

  徽州“改地”后,太平县曾划属池州地区,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后来太平、石台2县又划归徽州地区。

  太平县的变化可谓频繁,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此时徽州地区辖屯溪、黄山(县级)2市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7县。

  1987年11月,在“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大背景下,为了山上山下统一领导,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黄山风景资源,并且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决定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黄山市(县级),设立地级黄山市。

  这样一来,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

  其中新设立的徽州区,行政区域原属歙县,由该县的重要乡镇——岩寺,以及周边多个乡村组成。

  这是“徽州”第四次“消失”,之所以是“消失”,是因为还有徽州区的存在。与曾经的“一府六县”所辖地域相比,现在的“徽州”(黄山市),少了婺源和绩溪两县,多了一个太平县(黄山区)。

  由于“徽州”近一百年来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外加“黄山”等大小地名的存在等,导致地名称谓在当地使用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现象:

  对于黄山市主城区而言,一般不称之为“黄山”,而是直接称“黄山市”或者“屯溪”;

  对于徽州区驻地而言,一般不称之为“徽州”或“徽州区”,而是直接称“岩寺”;

  称呼徽州的时候,一般指的是“徽州古城”,也就是歙县徽城镇,这里历来为徽州府治所(歙县附郭),为蕞正宗的徽州。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到黄山市考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到黄山市考察

  7月7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萧荫堂一行专家团队来我市考察调研徽文化。其间,市委书记凌云与萧荫堂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市领导张亚强参加。   凌云向萧荫堂一行表示欢迎。她说,黄山是一座以山命名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冠绝天下的奇松名山、深沉厚重的徽州文化。当前,黄山正在打造“国际...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7月7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萧荫堂一行专家团队来我市考察调研徽文化。期间,市委书记凌云与萧荫堂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市领导张亚强参加。   凌云向萧荫堂一行表示欢迎。她说,黄山是一座以山命名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冠绝天下的奇松名山、深沉厚重的徽州文化。当前,黄山正在打造“国际...

中国范儿丨徽墨:烟与胶的千锤百炼

中国范儿丨徽墨:烟与胶的千锤百炼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颜料,以水调和在砚台中细细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墨的发源与中国人独特的书写方式密不可分,笔、墨、纸、砚被古人统称为“文房四宝”。徽墨,是墨中蕞著名的派别,诞生于南唐时期,河北墨工奚超南迁到安徽歙县,取当地的大松为原料,制成的墨“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衰”。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李”。从此,徽州李墨便名扬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纸上舞动的精灵徽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纸上舞动的精灵徽墨

  ”之一。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2006年5月20日,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头部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

中央媒体看安徽|山水有墨香徽韵自悠长(走进传统村落)

中央媒体看安徽|山水有墨香徽韵自悠长(走进传统村落)

  据人民日报报道 自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向西,水声潺潺,树影葱茏,一路行去,至群山之中,豁然开朗。   河溪成网,环绕村庄。古朴的石桥、参天的古树、浣洗的村民、嬉戏的孩童,还有三五成群的鸭子悠闲戏水,眼前的景象宛若一幅水墨丹青,这便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上庄镇上庄村。清人刘汝骤赞此地:“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   安徽省宣城市绩...

中安在线黄山频道非遗进校园

中安在线黄山频道非遗进校园

  11月17日,屯溪大位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徽墨、徽州雕刻、剪纸等非遗技艺,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技艺之美。樊成柱/摄   屯溪区:精雕绿化“微景观” 扮靓城市“风景线”   徽州区扎实推进就业见习民生工程   休宁县:项目建设“春潮涌动” 劲头足   黟县擦亮“小微权力”监督探头...

中新社短评:小城外交为何钟情安徽屯溪?

中新社短评:小城外交为何钟情安徽屯溪?

  新茶时节,空濛山色缭绕古徽州小镇。多场国际会议悄然在黄山脚下拉开帷幕,为之带来另一抹春意。   3月30日至31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安徽屯溪举行,“阿富汗邻国+阿富汗”外长对线余天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赞比亚外长、阿尔及利亚外长和坦桑尼亚外长的会谈也都选择屯溪作为会场。   屯溪地处安徽省黄山市中心。黄山市手握“黄山”与“徽文化...

中秋假期|相约绩溪探寻徽文化之旅

中秋假期|相约绩溪探寻徽文化之旅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这个中秋假期,一起跟小编探寻绩溪的徽文化之旅吧。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书画与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独特,造型诸多,品种繁多。绩溪制墨历史悠久,发轫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