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幕后|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你知道什么是“青绿腰”吗?“青绿腰”出自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除夕之夜,《只此青绿》的女子群舞选段登陆虎年央视春晚后,该部舞蹈诗剧便迅速刷屏网络,“青绿腰”作为诗剧中标志性的舞蹈动作也被许多网友模仿传播。
《只此青绿》由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出,第二轮全国巡演的首站城市在椰城海口,由于人气爆棚,演出数次加场仍一票难求。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只此青绿》用七个篇章让观众跟着展卷人的视角穿越时空走进宋代画家王希孟的绘画世界。“青绿”是《千里江山图》的灵魂,也是整部舞剧的视觉标志。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隐入画中……一群舞者身着青绿色拖地长裙,仿佛化作青峰叠嶂和料峭山崖,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的变幻,演绎出“险峰”“卧石”等造型,将山水相依的磅礴气势舞得淋漓尽致。
除了以舞绘画的惊艳,这部舞剧还将篆刻、织 绢、国画颜料制作、制笔、徽墨制作等众多非遗技艺以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呈现,让观众在欣赏绝美舞姿的同时,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外,同心圆的舞台设计、精准展现宋代美学的服装设计、回味悠长的配乐、考究的灯光等共同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赏画的氛围,让观众徜徉在富有******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3月3日,为了给海南市民呈现一场精彩演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服装师精心保养每一件戏服。
3月3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南省歌舞剧院首场演出结束后,主演孟庆旸出场谢幕。
3月3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口首场演出后,曾小玲和带教她的舞蹈老师们、剧迷们一起开心合影。
3月3日,《只此青绿》海口首演媒体见面会,主演孟庆旸现场表演“青绿腰”引关注。
“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古画,《千里江山图》活了!”这是观看舞剧后的观众发出的评价。
《只此青绿》之所以能火爆出圈,蕞关键在于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与挖掘,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唤醒了每一位观众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仪式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可谓是“看一场‘青绿’,启一腔爱国情!”
3月5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南省歌舞剧院白天加场的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谢幕3次,观众仍然不舍离去。
3月6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结束后,主演给排队的剧迷逐一签名。这部剧因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备受众多观众的追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于美好事物的呈现,不同的媒介有着各自的方式与表达。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的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张茂镜头之中描绘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专题摄影作品,用富有戏剧性的瞬间和近距离的观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国潮时尚,为新闻摄影报道艺术素材提供了新的样本风貌。
洗印出来的照片本身虽然单薄而轻巧,但摄影呈现出来的世界应该立体且丰厚。记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热盛况的这组照片,不仅把焦点对准舞台上的惊艳亮相,更是调转镜头,真实定格下幕后鲜为人知的意趣瞬间。场景转换自然流畅,画面景别丰富多彩,主题叙事鲜明凝练,光影效果技法纯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拍摄者全程运用“跟拍”报道色彩的记录视角,揭示台前光鲜亮丽的同时,目光更多着落在幕后角落,营造出视频纪录片的揭秘感和故事性,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之外更多的信息量和亲和力。
摄影作为造型艺术的手段之一,对于色彩和姿态的表达本来是其强项,因此用照片来介绍舞剧具有先天技术优势。但因为《只此青绿》在内容和体量上并非只是简单的“以舞绘画”,除了自身丰富的艺术信息和视觉元素之外,还包含诸如声光塑造与艺术互融等诸多内涵,一下子让摄影表达似乎亦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幸好,拍摄者通过另一种的注意力分配和讲述方式选择,既照顾到了舞台上下、剧场内外的综合扫描,更实现了主题本身的艺术化再现与叙事性重构,为读者奉献出更多舞蹈欣赏之外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艺术珍品是穿越时空的通道,文化传承是连接族群的纽带。摄影报道和媒体传播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可以担当更多的主题,书写更多的华章,增添更多的助力。张茂的摄影专题《青绿归来》既是彰显个人视觉风格的成功实践与能动思考,也为其他相似题材的摄影报道带来参照性标签和探索性借鉴。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