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馆藏文房用具精选纸墨笔砚样样齐全!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文房四宝”。而产自安徽的宣笔、宣纸、徽墨、歙砚在历史上曾有过重要影响,安徽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乡。唐代,宣州为全国制笔中心,其中紫毫尖如锥,利如刀,倍受世人推崇;宣纸柔韧细腻,洁白耐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歙砚石质坚润细密,为四大名砚之一;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文图隽雅大方,装饰华丽精致。唐末以后,安徽的文房四宝,始终为朝廷的贡品。安徽博物院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了丰富的文房四宝及文房用具,汉唐以至明清精品荟萃,形成了鲜明的院藏特色。
竹制笔管,笔顶、笔斗为木制。笔管上刻“宵汉常悬”“老胡开文支店精选”“三号宿纯羊毫京提”二十字。羊毫,按纯净程度分净、纯、宿三种。净、纯指纯正无杂,没有其他毫料掺杂其中;宿,指羊毛经夜露宿,自然脱脂后呈现出光亮的那部分毫料,容易濡墨。胡开文为制墨大家,同时监制毛笔,所制毛笔,质地超群,享有盛誉,推动了我国制笔业的发展。
明代文房用具,竹质,圆筒状,筒壁采用浮雕技法,雕刻出一幅深山文士的悠然画卷。山石压顶,松绕其间,一高士站在松树下,昂首侧立,手捻胡须,安详地望向左侧两个孩童方向,身后几台上书册叠放,茶炉燃烧的正旺,一派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画面左侧,一个仆童手举托盘站立,另一个站在石上,一手抓着树枝,一手拖着小碗,仰头观望,似是在喂食松鼠等小动物,人物刻画细致,神情生动。再往左,以岩石过度画面,岩石留白处刻行草书阴文“戊午秋日三松制”,戊午年为明万历四十六(1618年)。朱三松,明代竹刻家,名稚征,号三松,出身竹刻世家,祖父朱鹤(号松邻),父亲朱缨(号小松),均以刻竹闻名。这件笔筒刀法简练,布局巧妙,立意高雅,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构图技巧和审美功力。
该墨作八角形,墨面砚堂呈圆形,周缘凹陷成环渠,渠的宽沿上,描金彩绘波涛、飞鱼和海兽图案。墨侧楷书题“仿唐八棱澄泥砚”“臣征瑞恭进”款,墨背铭文:“一规内涵八棱砥,琢端匹绛润而理,平水圆壁安足拟”“乾隆御铭”,下钤“比德”“朗润”二印,字体规整,端庄大气。
歙石,砚色淡青,石质细润。形似长方形箕。砚形上圆下方,周围有沿,面平。底有两个梯形足。
虎皮宣,色分浅灰、浅绿、粉红、鹅黄、天蓝等各种,是清代所特有的一种加工宣。选优质生宣,经过上矾、拖胶后,再染以深浅不一、浓淡各异,状若虎皮的各色斑点。色泽耀目、斑烂华美,逗人喜爱。又因其纸性偏熟,受墨不晕,故较适於工笔画及楷隶书体,然一般多见於法书。
玉熊呈俯卧状,首微昂,口稍张,尾卷曲。两前腿卧地,一后爪挠颈,背部雕刻乳丁纹。前掌处有一小孔,可系绳,便於携带。玉熊采用圆雕技法琢制,突出了熊的体态特徵,其简练概括的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可爱神态。
臂搁是书写时作枕臂的用具,亦名“秘阁”或“腕枕”。以竹质臂搁较常见。这件臂搁出於明末清初雕刻家张希黄之手,采用皮雕手法,笔画分明,工细如画,画面雕刻庭院小景,其山石取细皴,楼阁建筑,甍瓦楞豁,榱桷俨然,运刀流畅,线条纤巧。鉴赏竹雕尤如观赏画轴,作者具有深湛的绘画功力。
砚滴精致小巧,分上下两层。长方形底座,四角呈棱花口。浅腹,平底。上部与底座有子母口相合,并堆塑一仰坐童子,身旁塑一花瓶,瓶内中空,可盛水。瓶上有柱形盖钮,中间有一小洞,可插入瓶中吸水到砚石上研墨。这件水滴造型独特奇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砚作宽边浅池,池内浮雕一龙,奔腾于云涛之中。背刻一虎,回首翘尾,立于旷野。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当为清代雕砚的上乘之作。石材为端溪下岩石。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