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上庄胡适故里老胡开文墨庄访墨
第二天起床后我才发现——我们住的小旅馆的房间竟然是从一排商业门头房隔出来的夹层,也真难为老板能想出这个赚钱的好主意!
喜欢早起的我一个人径自来到街上,与晨练的当地老人闲聊,想打听一下县城位于老电影院的那家照相馆。
这句话让我打消了想过去看看的念头。我们住的地方是县城的边缘,靠近主要公路。看看附近这些新式的徽派住宅,真漂亮!大门修得尤为气派。看看门牌,知道这是原来的村庄拆建的。穿过铁路涵洞,便来到县城的一条小街,路两旁满是买蔬菜食品的店铺,看样子像个市场。买了几个味道独特的包子,一边吃一边散步,观看街景和当地的土产。(竟忘了拍两张图片)
这个上午计划去绩溪上庄,一是参观胡适故里,二是到老胡开文墨庄去看一看,了解一些古墨制作工艺。
十几年前头部次来绩溪的时候,本来有这个打算——但听了别人说“那里路不好走”的劝告后,当时放弃了安排。
出县城不久,便拐进山谷之中。这条山谷中的风景更加幽深,这让我们想起了江西婺源的长溪村和四川雅安的上里古镇-------这边的村庄和沿途的房舍尽管也有许多明显开发旅游的痕迹,但比龙川要显得古朴一些。尽管道路比较窄,但却很平坦。
接近上庄的时候,路两旁的杆子上已经悬挂满了本地历史名人的照片和简介。这两天看到有如此多的当地名人,不禁让我联想到离县城不远处一座街口牌坊上的“东南邹鲁”四个字,这让我们山东人感到亲近的说法,确实是有些底气。
当看到曹诚英的名字 时,忽然联想起了“死了也要埋在路边,希望能让归乡的胡适看到她”的深情传说。
上庄庄里正在修路,大约几百米的路非常难走。走到景区门口才知道——老胡开文墨庄就在蕞难走得地方,只得又步行返回来。千里迢迢到这里来,是为了了却早就有的一个愿望——亲眼看看真正徽墨生产的传统工艺,这与我的经历有关。
我的父亲是民国时济南书法名家尹鹏举的入室弟子,只不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无奈下乡后,一直生活在乡下。当年,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断不了请他去写字,也常去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人家写牌匾等,我小时候,家中的笔墨是习以为常的东西。那个年代,乡下没有好墨汁。而廉价的墨汁经常会有一种难闻的臭味,妈妈常生气地把这些墨汁和毛笔远远地放到院子里。
因为这种原因,我曾经对学书法有些抵制。有一次,父亲特意对我说:“其实,好的墨是香的。”
“好墨是香的?”我怎么 也不能认同这句话。每逢读到“翰墨香”之类的句子,都暗自笑笑,认为那是文人的夸张。长大以后才接触到“一得阁”等高级墨水,也接触到墨块之类,这才明白父亲的话没有错。从一些关于文房四宝的文章里,知道这种墨香来自添加的香料。后来,自己用过几段墨后,仍不得要领,尚未完全明白古墨的制作奥秘和使用技巧,因而此行想看个究竟。
进得胡开文老店,事前联系好的胡女士恰不在,她的母亲得知我们特意远道而来后,急喊来丈夫——店老板,接着又给女儿打电话。
胡氏母女一边热心邀我们参观工厂一边为我们介绍书法用的油烟和绘画用的松烟。老胡开文墨庄是前店后厂,先上几张图,了解一下传统古墨制作工艺。
看罢工厂,参观店中陈列的古墨和歙县砚石。在她们推荐下购得优质油烟和练习用墨各一锭。
时值正午,烈日当头,街上的气温已达32度,游客们都撑起了伞。妻子有些不舒服,不想再走了,只好开车沿河绕上庄慢慢转了一圈。村上有几家办喜事的,不知为何都选了这个日子。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迎新的车辆也很拥挤。绕来绕去,总算又出来村子。
看了胡适故里,却没走进他的故居宅中。这倒也没有太多遗憾,因为这些年皖南的古宅已经参观的不算少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