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大湾村,这个古老的村庄正在发生改变,勤劳朴实的大湾人坚信:追寻梦想的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他们用双手改写命运,用奋斗迎接幸福
这是一部当代淮河人的生活档案,从习俗、味道、生计、曲调、水土以及家园等方面,展示淮河人真实而火热的生活,讴歌劳动与艺术之美,并以此折射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通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生活在淮河两岸的人们,与淮河难以割舍的关系与情感。
这是中国头部部野生黄山短尾猴的全景式纪录,也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头部部自然类纪录片。这个节目填补了我台自然类纪录片的空白。
该片真实再现了晚清安徽人刘铭传御寇台湾、开发宝岛的历史******,分析了刘铭传的海防思想、经济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创新思维,再现刘铭传“足与台湾不朽矣”的历史功业
《难以抵达的终点二战女兵刘桂英的故事》带领观众回忆了一段抗战时期的线年中国远征军赴邻国缅甸参加对日作战失利,刘桂英所在的部队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在杜聿明军长的率领下穿越了一条艰险的回归之路,进入缅北野人山的部队18420人,到印度时仅生还官兵3732人。生活在安徽合肥的刘桂英是从野人山走出来,现在唯一在世的女兵。
《天下徽商》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出版集团、安徽广电传媒集团、徽商银行联合出品,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全片分《移民》、《寄命于商》、《扬州繁华以盐盛》、《漂广东 发洋财》、《无徽不成镇》、《金字招牌》、《徽州女人》、《远去的背影》、《梦里徽州》九集,每集50分钟。
人文纪录片《紫蓬山》,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摄制,融历史、文化和自然为一体,既记录了紫蓬山区四季的风光,又首次披露了这里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达到“有文气”、“有仙气”、“接地气”,突出展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性格。从历史、文化、自然和情感四个纬度,讲述了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故事。
“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也是一片光荣的土地,这里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为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省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策划、摄制六集4K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该片从现实入手,通过寻访体验、角色配音等拍摄、制作手法呈现了革命军人的英勇无畏,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忠诚情怀。
抗日女兵成本华,面对日军的屠刀,不但毫无惧色,反而微笑着面对,侵华日军拍下了成本华微笑的照片,多年以后,照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13亿中国人被照片中女战士的微笑所震撼,称她是”蕞美抗日女兵”
纪录片《大黄山》全景展示黄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台科教频道共同承制、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合作拍摄。纪录片《大黄山》分为《人间仙境》、《生灵天堂》、《石破天惊》、《筑梦徽州》、《山水画卷》、《秘境之地》6集,全景展示了黄山和徽文化之美。
该片记录了国家实施安徽省境内小水电供区的农网改造升级行动,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山区40万平方公里的50万百姓,点亮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的发展历程。
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淮军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千年包公》是由中共安徽省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的三集纪录片,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全片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本片以小岗为研究模本,记录和探索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未来发展道路。摄制组通过长时间深入农村、与小岗人朝夕相处,记录发生在小岗内外的各类故事,在近一年的客观记录中自然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用现在进行时的方式线大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从2017到2018年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作为传统的书写工具与记录载体,文房四宝的诞生、演进,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它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情感,见证了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它凝聚着手工世界的劳动与匠心,创造出杰出的工艺技法与稀世珍品。本片旨在发掘文房四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激活人们的情感和记忆,通过对其发展轨迹的探究、追寻,让观众感受它独特的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