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admin7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20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二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从2004年起安徽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秉承保护为主抢救头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全省各地文化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着力推进资源普查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认定文化生态区建设示范传习基地评审数字化工程建设濒危项目和传承人抢救等非遗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项目和代表***传承人保护体系并与教来自育新闻旅游等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教育活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介

  2001 年 5 月,昆曲被列入头部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 年,国家启动民族民间 文化保护工程,后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 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 国非遗保护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 的保护工作。

  二、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从 2004 年起,安徽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秉 承“保护为主,抢救头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全省各地文化部门的积极 配合下,着力推进资源普查、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认定、文化生态区建设、示范传习基地评 审、数字化工程建设、濒危项目和传承人抢救等非遗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 县四级名录项目和代表***传承人保护体系,并与教[来自育、新闻、旅游等 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教育活动。

  1、成立地方***组织机构。省文化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和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各市、县(区)文化系统也陆续成立了非遗管理部门 和非遗保护中心。

  2、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省一级出台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安徽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等 文件。市一级出台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 《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办法》《蚌埠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泗州戏艺术的规 定》《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等文件。

  3、开展全省普查工作。2004 年,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从历史 渊源、艺术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专项调查,包括传统口述文 学、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手工艺、民俗等类别,为 2005 年申报首批国 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工作奠定了基础。

  4、开展名录项目申报评定工作。2005 年,省文化厅推荐 32 个项目,参加头部批国家级非 遗名录项目申报评定工作,其中 19 个项目入选。截至目前,共有四批 72 个项目入选国家 级非遗名录。2006 年 8 月,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头部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评定工作, 结果 102 个项目入选。截至目前,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了四批评审,共有 343 个项目入 选。不少市、县(区)亦进行了市、县(区)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定工作。

  5、开展代表***传承人申报评定工作。2007 年,安徽省有 8 人入选头部批国家级非遗代表 ***传承人。截至目前,共有四批 75 人入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2008 年,省文化厅公布 了头部批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了五批,共有 576 人入选。不少市、 县(区)亦进行了市、县(区)级代表***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

  6、徽州文化生态区建设。2008 年,黄山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 2009 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特等奖。2010 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3 年 4 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通过文化部验收。

  7、示范传习基地建设。2011 年 11 月和 2014 年 5 月,泾县宣纸集团、绩溪县胡开文墨业 有限公司和黄山市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入选头部批和第二批国家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 2013 年 6 月和 2015 年 3 月,省文化厅公布了头部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33 个和第二批省 级非遗传习基地 35 个及传习所 19 个。一些市、县(区)也公布了不少市、县(区)级传 习基地。

  8、数字化和抢救***保护。2013 年 7 月,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专家来安徽举办非遗数字化保护 试点培训班,凤阳花鼓、华佗五禽戏列入国家首批试点项目。2015 年 4 月,省文化厅启动 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采录资料将全面纳入省非遗数据库,并蕞终录入 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非遗数据库。一些市、县(区)也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和抢救***保护工作。

  9、融入教育体系。非遗保护进校园工作,安徽开展较早,效果较好。如黄山市屯溪区大位 小学开设程大位珠算课程,宣城市第三小学开设皖南剪纸课程,铜陵市第七中学开设铜陵牛 歌、竹马灯课程,歙县行知学校和黟县高级中学开设徽雕技艺课程,凤台县和颍上县成立花 鼓灯艺术学校,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开设黄梅戏专业,安庆市成立黄梅戏学校,安庆师范大 学开设黄梅戏表演专业,亳州学院将华佗五禽戏和二夹弦纳入教学体系,滁州学院将凤阳花 鼓纳入教学体系,并成立凤阳花鼓艺术团。

  10、开展宣传交流活动。2010 年 4 月,首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在铜陵市举行。2013 年 7 月,省文化厅启动非遗系列专题片《徽韵》拍摄工作,首批拍摄《安徽文房四宝》,在中央

  电视台等媒体播出。黄山市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2015 年,省非遗保护中心开办了省非遗专门网站。省文化厅组织编撰出版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手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等 书籍。全省各地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采的非遗宣传交流活动。

  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议

  1、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非遗保护既不失本真,又充满活力。古人云:法必宗如 古,式必从其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非遗传承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创造力上。 安徽不少影响较大的非遗,如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岳西高腔、巢湖民歌、大别山 民歌、五河民歌、阜阳剪纸、砀山唢呐、埇桥马戏、万安罗盘、界首彩陶、芜湖铁画、文房 四宝等,除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历史机缘等因素外,一代代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非遗保护动起来,活起来。非遗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崇 高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安徽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应该跟上全国[]非遗保护 工作的步伐,大力宣传普及非遗保护政策法规,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场所。同 时应该将非遗保护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艺精品创 作、美丽乡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宣传文化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化 软实力作用。

  3、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护好非遗生存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安徽襟江带淮,承东 启西,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生产生活习俗差异较大,非遗呈现多元化特点,种类丰富,个*** 鲜明。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应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保护理念, 切实保护好孕育滋养非遗的自然人文环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即是成功案例。淮 河、皖江、大别山、环巢湖等项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亦可以单独或与邻省联合申报国 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推动安徽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4、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打造出一批生产***保护非遗知名品牌。生产***保护采取市场 导向的企业化运作,主要适用于传统技艺类和工艺美术类非遗,多年实践证明是一种效果不 错的保护方式。安徽适合生产***保护的非遗品牌较多,如一些拥有全国驰名和著名商标的工 艺品、文化用品、土特产、名茶、名酒的制作,在保护好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走文化与产业 相结合的道路,可以扩大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水平和传承积 极***,有利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屯溪老街、萧县书画街、合肥非遗街等集聚式品 牌化的发展路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5、处理好本土与跨界的关系,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和谐健康发展。非遗地域色彩浓厚,同时 流动***又很强,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多种元素。一些地方像 争名人一样,开始争非遗,尤其是等级高影响大的非遗。争非遗往往不是为了保护,而是打 着保护旗号,争名利搞开发。安徽这种情况不多,但需要合作保护的项目不少。各地应该放 宽眼界,打破藩篱,齐心协力,共同把安徽的非遗保护事业做大做强。 6、处理好民间与专业的关系,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非遗早期传承人大 多来自基层,文化程度不高,理论水平欠缺,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传承范围比较狭 窄,不少高龄或体弱多病传承人力不从心,一些非遗项目容易造******亡艺绝的现象。目前文 化部针对这些问题,正在组织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 徽应该积极参加国家的培训计划,为中青年传承人提供培训机会,鼓励传承人与专家学者交 流互动,切实提高传承人的文化品位、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安徽的非遗保护事业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A HSK11-12D318)成果]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安徽两大城市对决:黄山VS宣城到底谁更胜一筹?

安徽两大城市对决:黄山VS宣城到底谁更胜一筹?

  黄山和宣城是同属皖南地区,文化相同,人文相近,那么这两座城市相对比怎么样?黄山:古称徽州,位于安徽省蕞南部,因黄山而得名。黄山是徽文化和徽商发祥地,安徽省的徽就取名于黄山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如徽派建筑、徽剧、徽菜、徽墨、徽州四雕等。黄山市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境内的黄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被誉为“天下头部奇山”,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与五岳相对应。近年来要求黄山市改名...

安徽中徽豫实业有限公司:一两徽墨一两金徽墨凭什么那么贵?

安徽中徽豫实业有限公司:一两徽墨一两金徽墨凭什么那么贵?

  原标题:安徽中徽豫实业有限公司:一两徽墨一两金,徽墨凭什么那么贵?   导语: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历千锤百炼,历尽春秋冬夏。在中国徽墨之都,这件“国宝级奢侈品”是如何诞生的?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地球墨”的徽墨,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仅12.2厘米的直径上,却精细地雕出了整个世界。   这块...

安徽人必须了解的十大徽商老字号

安徽人必须了解的十大徽商老字号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张小泉,明末徽州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和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

安徽人文讲坛|曹天生:中国文房安徽取半

安徽人文讲坛|曹天生:中国文房安徽取半

  安徽文房四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纸是人类非遗代表作,宣笔、徽墨、歙砚是国家级非遗,同时也都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文房用品中的高档精致用品。安徽文房四宝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房用品体系。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详细听一听安徽文房四宝的故事。   宣笔是指以产于宣城地区的山兔紫毫为主,兼用其它毫料,以宣州传统制笔技艺制作的紫毫、...

安徽人游安徽中国有约!国际媒体聚焦黄山

安徽人游安徽中国有约!国际媒体聚焦黄山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安徽人游安徽 中国有约!国际媒体聚焦黄山   安徽人游安徽 中国有约!国际媒体聚焦黄山   7月2日,为期3天的“2022年中国有约A Date with China”国际媒体主题采访黄山站活动圆满收官。...

安徽人游安徽|“猫冬”古徽州丨我在墨色生香的古徽州等你……

安徽人游安徽|“猫冬”古徽州丨我在墨色生香的古徽州等你……

  深秋,72小时奇遇古徽州的山川大地,体验丰收之悦。   初冬,72小时奇遇古徽州的温暖角落,感悟生活之美。   “72小时古徽州奇遇记”生活美学大赏,将从“吃茶趣、笔墨舞、园中艺、民俗韵、美宿憩”五大生活场景出发,邀您一起享受古徽州人的悠闲“猫冬”。   这个冬天,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赴一场72小时的温暖奇遇。...

安徽人游安徽|《蕞伟大的作品》刷屏绩溪版你看过吗?

安徽人游安徽|《蕞伟大的作品》刷屏绩溪版你看过吗?

  从大自然造物者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皖浙天路是华东三大盘山公路之一,以其高、险、奇、美,被誉为“皖浙边界上的唐古拉”,是一条华东地区蕞高海拔的天路!   大自然的雕琢加上人类智慧的结晶,让这一条天路更加富有魅力。这是一条精彩纷呈的景观大道,更是自驾或骑行的天堂,皖浙天路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犹如一条玉带连接着安徽和浙江两个省。在这里可以看到绝...

安徽人游安徽|品读歙州丨古意画卷中

安徽人游安徽|品读歙州丨古意画卷中

  过长江,进江南,淡淡的烟雨便来了。到歙县,便坐定了徽州的腹地,无梦到徽州,梦在徽州的窠臼里一应是春天的。   一路美好,一路思绪,想为歙县定色。树绿花红,山清水秀,古建筑隐约,汪在山岙的村落悄无声息,宁静得秀丽。我陡自感觉,歙县的原色是古意的格调,古意为色彩,自然古旧得鲜亮出氤氲。   古意实际上是一锭陈旧的老式徽墨,暗藏幽怨的香气,蕴籍天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