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绩溪:以文育人润物无声
央广网绩溪7月1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蒋梦)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否浓厚,是当地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直接映射,更是区域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绩溪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和谐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这片热土哺育了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徽墨制作大师胡天注,著名茶商胡炳衡,走出了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两院院士洪德元、章基嘉、鞠躬、方荣祥...
文化需要时代的翅膀更需要时代的传承
今年,绩溪县响亮地提出了“文化兴县”工作思路,提出实施文化育人、文化融旅、文化产业、文化挖掘研究、文化基础提升五大工程,积极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铺开了绩溪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绩溪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
绩溪拥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伏岭徽剧就是其中之一,明朝万历年间,苏州昆曲传入伏岭,当地艺人创造性地融入本地民间唱腔的演唱技巧,风格,逐步发展出既有昆曲韵律美又有弋阳腔通俗美的新剧种--徽剧。清代四大徽班进京,促使徽剧进入鼎盛时期。
从传统向未来,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
老一辈的伏岭人个个会唱徽剧,有时候在田间地头劳作,口中也念念有词,徽剧已经是伏岭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邵灶模是伏岭村关工委的一员,作为徽剧的非遗传承人,培育好徽剧新苗,传承好、创新好徽剧,他觉有自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的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接班传承,引导青少年传承非遗文化,伏岭镇中心小学一直坚持开设徽剧童子班,从村里的孩童中挑选演员,组建徽剧童子班,聘请非遗传承人、老艺人来校上课,传承徽剧。2021年,镇中心小学更是打造了徽剧坊,致力于培养一批徽剧新苗,传承和创新伏岭徽剧。
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绩溪县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支持中小学设立徽州文化课程,开展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挖掘整理、研究交流、宣传展示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古祠堂、古族谱、村志、家书等,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润泽心灵的作用。推进非遗传承、文物保护知识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校组建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社团、兴趣小组,丰富拓展校园文化。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全县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文化助力双减。
“他用胸膛堵住正在射击的***口,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战友们在他的英雄行为激励下,奋勇作战,迅速攻占了北山主峰”在绩溪县家朋乡许家朋烈士墓前,家朋学校的学生们神情肃穆地聆听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多年来,绩溪各级广泛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讲红色故事,在“拔节孕穗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头部粒扣子。
一场场精彩的宣讲如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发芽,使红色精神洋溢在校园内外,广大青少年对党史国史产生强烈认同和共鸣,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由衷崇敬和向往,大大提升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青少年的接受度。据不完全统计,“五老”宣讲红色故事累计达12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超过7000余人次。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放飞中国梦”、“传承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是阳光我是苗”、“绩溪少年说四史,争做党的红孩子”等德教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由点到面广泛开展,成为引领万千学子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有效抓手。
立德无声春风化雨,助青少年茁壮成长
2022年1月29日上午,绩溪县城上空飘着鹅毛大雪,县老干局一楼会议室内暖意融融,第三届广东绩溪商会“绩溪牛”学习励志奖学金颁奖仪式如期顺利举办。“绩溪牛”学习励志奖学金凝聚着广东绩溪商会82名会员的一片爱心,23名学生获得第三届“绩溪牛”学习励志奖学金,发放金额5.1万元。
关心关爱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一直是绩溪县关工系统的用心用情之处。近年来,绩溪县一直协同社会各方面关心爱护青少年,特别是致力于对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学生的关爱,积极开展结对济困助学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开展助残、助孤、助困、助业的同时,绩溪县奖学助学持续给力,蔚然成风。县、乡(镇)、村与县直、企业各级关工组织形成联动,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构成了多渠道,多形态的奖学助学风景线。长安镇大谷村关工委,20年来持续募集资金26万元,奖学助学200余人次。连续四年开展了“金秋扶贫助学”,为500多位寒门学子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时逢端午,在绩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响起了郎朗的读书声。如今,幼儿园里咿呀的蹒跚稚童、道德讲堂里的耄耋老者,无不浸润在文化的阳光雨露中,学习传统文化之风已吹遍了绩溪县的千家万户。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