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对策研究
徽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精品,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安徽省绩溪县是“中国徽墨之乡”。近些年,随着徽墨实用价值逐渐式微,市场需求日益萎缩,徽墨的生产面临着许多困境,为深入保护制作技艺,文化部在绩溪县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设立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徽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现状徽墨历史悠久,发轫于唐末年间。宋代徽墨业即已“流派纷呈,名工辈出”,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等工艺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徽墨“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新安香墨”(“新安”为“徽州”的旧称),其墨被誉为“天下头部品”。
明清时期,绩溪徽墨达到鼎盛,世有“天下墨业在绩溪”之说。民国时期更有胡开文地球墨获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冠绝天下。目前,国内徽墨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歙县、绩溪、屯溪、徽州区等地,而绩溪的规模和产量独占鳌头。据统计,全县制墨企业(作坊)12户,从业人员近200人,大多保留传统制作工艺。全县生产规模200余吨,年产值约3000万元,拥有“艺粟斋”“苍珮室”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徽墨制品远销东南亚和日韩等地,市场占有率较高。
生产性保护面临的困难生产性保护是指关注传统技艺、民俗等项目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制作工艺及生产过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保护,并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徽墨制作技艺适合进行这一保护方式,但在实际保护中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有:缺乏行业整合,规模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制墨工艺靠师徒传承,保密性强,各企业(作坊)自行掌握配方和技艺,相互缺乏沟通和整合,致使整个行业竞争内耗严重,影响规模扩大。12户企业中无一家产值达到规模企业标准,家庭作坊式企业达9户,部分属于半工半农,间歇式生产。企业布点较分散,县城华阳镇3户,其中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曹素功墨庄规模稍大,长安镇4户,上庄镇5户,规模都偏小,管理水平低,行业利润薄。
缺乏行业规范,产品标准不一。由于徽墨属于手工技艺产品,通过几百年的师徒传承,产品的配方、规制、工序等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影响了徽墨的声誉。
人力资源紧张,企业用工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徽墨专业人才54人,一般职工140人左右,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一线专业技术工人月工资待遇2500元左右,包括炼烟、制墨、雕模雕刻等岗位,普通工人月工资1500元左右,包括包装、描金等岗位。由于徽墨技艺的传承需较长时间,加上制墨是一项脏累活,社会认可度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干,目前在岗工人年纪偏大,后继乏人。
原料供应偏紧,名贵药材受限。目前,只有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拥有500亩桐梓林基地,其它企业的生产原料(松烟)基本从江西、福建等地购买。制作药用墨和高档墨所需的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采购困难。
税收负担较重,优惠政策难出。徽墨产品出口市场主要在韩日及东南亚地区,松烟等主要原材料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企业外贸税负较重,且该行业为纯手工制作,劳务附加值高,造成行业整体税负较高。
对策研究针对徽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要对症下药,从非遗保护传承的各个环节予以扶持,以原真性生产为基础,以提高工艺和产品品质为核心,以扩大市场和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多管齐下。
一要加大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做强做精。深入挖掘徽墨文化资源,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形成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行业环境。组织企业赴外地参加产品推广活动,举办徽墨展销会,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徽墨企业和个人,鼓励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强做精。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缓解企业用工难。着力建立三支队伍:一是管理营销队伍。目前各企业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保守,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者具备的素养,要加强培训学习,更新观念,培养后备管理人才。二是建立专业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人社部门组织培训班免费教学,加强专技人员职称评定,享受相应职称待遇。建立徽墨传习基地和传习所,发挥老艺人传帮带的作用,吸引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提高专技岗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企业招聘高学历人才从事徽墨生产。三是建立普工队伍。普工主要从事包装、描金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一般以中年妇女为主,企业可以采取灵活用工方式,实行订单承包制,减轻企业用工负担。
三要加强工艺品开发,加大文旅结合力度。在生产具有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努力挖掘具有旅游纪念性的产品。如书卷墨、手型墨等产品,在重点景区设立制作车间和经营网点,增加游客体验,供游人参观、选购,并亲手制作手型墨。利用徽州文化的丰厚资源生产各种纪念墨、特色墨、名人墨,增加徽墨旅游工艺品类型和品质。同时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走出一条生产、销售、书画体验、文化旅游多位一体的发展路子。
四要编制徽墨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依托现有企业资源,凭借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有利条件,着眼长远,编制一批促进徽墨生产性保护的新项目,如中国徽墨文化园、徽墨博物馆等。
五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徽墨知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介绍徽墨,将徽墨知识引入学校乡土教材,响应教育部号召在学校开足书法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兴趣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学生课外实践基地。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徽墨知识,提升徽墨的影响力。
六要借助非遗保护,提高徽墨核心竞争力。徽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首批非遗保护项目,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几年来,仅徽墨一项全县先后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非遗传习基地2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基地2家。利用这些基地加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好生产性保护,维护徽墨的传统精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七要加大原材料基地建设,保障原料供应。原材料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础和前端,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原材料的供给。目前全县唯一的500亩桐梓林基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实际建立更多的桐梓林、松树林基地,专用于徽墨生产,同时有关部门要协助企业及时了解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信息。
八要强化商标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全县拥有“艺粟斋”“苍佩室”等注册商标,但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较少,部分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要加大著名商标的申报力度,强化企业的商标意识。
九要挖掘保护徽墨文物,确保工艺的原真性保护传承。经过上百年的积淀,许多墨厂珍藏着窖池、墨模以及徽墨史料等珍贵文物,仍保留古法制墨工序和技艺,要妥善挖掘保护这些文物,并在生产性保护中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
十要善于借力,促进徽墨生产发展。当前,教育部门正大力开展书法进校园工作,这为徽墨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契机。美术写生事业的发展也将助力徽墨的传承。文化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巧借东风谋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