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家国情怀 力迈高中安徽研学第六站:歙县胡开文墨厂
5月7日,力迈中美国际学校高中校区的师生来到“徽风皖韵家国情怀”徽文化主题研学之旅第六站——歙县胡开文墨厂。师生们在这里了解徽墨,参观整个手工制墨流程,体验制墨。
此次研学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科技、戏曲文化、非遗艺术等多元学科内容,以徽商和徽文化为主要脉络,带领学生们走进千年古徽州,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徽文化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陶冶性情;在历史长河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传承千年的儒学思想中浸润心灵,在笔墨纸砚的熏陶下提升创造和审美能力。同时感受劳动创造带来的成就与乐趣,领悟大国工匠业精于勤、执着坚持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价值观,用工匠精神激活劳动教育,用劳动教育传承工匠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关于徽墨,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南移,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奚延珪父子为避北战乱,迁居歙州(古徽州旧名),以黄山松烟、易水遗规制墨,深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姓李,“徽州墨”因此成为墨中上品,古徽州制墨业随之蓬勃发展。因从事制墨业的人数众多,故徽墨享有“天下墨业在徽州”的盛誉。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历代书画家公认徽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并将徽墨赞为“千秋光”。
乾隆十九年(1754年),徽州绩溪人胡天注十三岁时,去当时的徽墨制作地之一休宁的“汪启茂墨室”当学徒。十五岁时,娶汪启茂之女为妻。1765年,为更好拓展业务,胡天注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即宏开文运之意,并冠以姓氏,将“汪启茂墨室”更名为“胡开文墨庄”。后在屯溪开店,然后又在歙县建墨店,之后把业务发展到各地。这便是胡开文墨业的蕞初创业轨迹。
工作人员介绍道,如今同学们参观的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成立于1982年,由胡天注的第七代孙胡福同等11人,整合上庄当地制作胡开文墨的资源,于1982年创办绩溪县头部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当时称联合体)“上庄老胡开文墨厂”。
进入墨厂后,专业的解说人员带领大家参观整个手工制墨流程并详细介绍了制作工艺。参观完毕,同学们进入墨厂的研学体验室,所有体验人员均穿上定制的围裙,开始学习制墨。
一张桌子、一个台子,传统制墨匠人凭信念坚守在这里。每一块墨都需要经过200多次的反复捶打,师傅们以匠心铸就质量之魂魄。匠人们专注于制墨的技艺,忠于古法,勇于创新,追求精湛的技艺。成本再高,不减一分原料;销路再好,不制一块低档墨。老墨厂透着一身傲骨,执着地做好墨,传递着历史的温度。
制墨体验主要分为为制墨和描金两个工艺。一两徽墨一两黄金,分秤环节分毫不差。制作一块墨需要20多道工序,工艺相当复杂。制墨时先锤墨,用6-8公斤捶反复翻打,由制墨师一手持捶,一手翻揉墨坯,进行捶敲,次数越多越好,墨坯捶的越久质地越细腻。然后搓墨果,在恒温板上搓汰,犹如和面时的揉捏,通过手使劲搓、捺、推,蕞后收成墨锭式的墨果,要求墨果无明缝,粗细均匀,无手印无皱纹等。接着将搓好的墨果嵌入墨模,墨果入模后,置于师傅坐担之下,以师傅身体重量压平整,或以简单机械压模,压制的墨块更加平整均匀。蕞后,待压模冷却定型后拆模。即从模具里将墨锭取出,这个过程手势要轻巧,防止墨锭发生掉角弯跷的现象。
描金环节则是以胶水拌以高级国画颜料、铜金粉、银粉等,对不同规格、品名、形制的墨锭,将文字、花卉、人物、景色、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山岭溪水等图案以金银粉或颜料进行勾描,将墨锭绘镶色彩,达到亲切逼真、秀丽雅致、清晰美观。
此次研学之旅,同学们通过了解徽墨的历史和传承,体验徽墨制作流程,循着时光的轨迹,给予传统文化与古法技艺一份应有的敬畏与虔诚。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文房四宝是中国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知来路,识归途,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