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熏炉做成“三寸金莲”是文雅还是恶臭?
《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是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从安徽博物院借来的特展,徽博本身收藏不菲,我挺期待的,不过这次借的东西总体一般,书画也没有特别好的。当然南越王宫这个展厅空间有限,一直只能办这种精品展,也是意料中事。
明,程嘉燧《秋浦放舟扇面》,安徽博物馆藏
几件书画主要是展现文房四宝中的纸,这是晚明人爱的金笺。
清,黄吕《山水轴》,安徽博物院藏
清,汪恭《山水轴》,安徽博物院藏
汪恭是安徽休宁人,乾嘉时期画家。
清,沈荃《行书临兰亭序》,安徽博物院藏
所用的是茧纸,字则多含董其昌笔意。
展览中所有的对联都只展了一半,真是闻所未闻,已经向馆方反映,不知道会不会改。用的是绯色粉腊笺。就算是为了展示纸张也不该只展半副对联。
近代,徐悲鸿《行书四言联》,安徽博物院藏
明,吴眉《山水扇面》,安徽博物院藏
清,吴山涛《书法扇面》,安徽博物院藏
像是学唐寅的风格。用的是赤金笺。
清,刘墉《行书七言联》,安徽博物院藏
清,李元度《行书七言联》,安徽博物院藏
清,黄牧甫鼎彝钩本册,安徽博物院藏
清,各色龙凤麟信札纸,安徽博物院藏
近代,汪采白制《黄山景胜图》彩笺,安徽博物院藏
宋,“端砚”铭款残砚,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据说是蕞早带有“端砚”二字的端砚实物,是本次展览的宣传重点之一。
近代,刘氏朝徹书屋藏墨,安徽博物院藏
清,胡开文艺海奇珍墨,安徽博物院藏
徽墨主要是松烟墨,之前在飞机上看了部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展览中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有涉及,有兴趣不妨一看。
清,胡开文“季荃夫子公余唫诗之墨”,安徽博物院藏
清,老胡开文人像墨——韩湘子,安徽博物院藏
清,老胡开文人像墨——曹国舅,安徽博物院藏
底部有“徽州屯镇胡开文监制”款。
明代程大约编,丁云鹏、吴廷羽绘图,万历程氏滋兰堂刻本。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藏的丁云鹏所绘《程氏墨苑》手稿只来了复制品,遗憾。
方于鲁编,丁云鹏、吴廷羽绘。万历十七年方氏美荫堂刻本。
清,墨模拓稿,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西汉,石砚与墨丸,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王墓出土的,共出土了3块石砚、4块砚石和4000多粒墨丸。
清,道光戊午款木管抓笔,安徽博物院藏
清,红木杆提笔,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既然有铭刻,字就该对着观众摆放。
清,翁方纲铭圭形端砚,安徽博物馆藏
清,椭圆卧牛纹歙砚,安徽博物院藏
曾兴仁编订,道光廿一年(1841)瓣香书屋刻本。
西晋,青釉羊形插座,安徽博物院藏
西晋,青釉避邪插座,安徽博物院藏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水盂,南越王博物院藏
清,青釉万字纹鞋形薰,安徽博物院藏
造型是清人所谓“三寸金莲”小脚,虽然是用来熏香的,感觉却充满了恶臭。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安徽博物院藏
用的是董其昌书法,行草书“烟江叠嶂,王晋卿画,东坡诗书,足称三绝。今在娄东王吏部家。余曾借观经月,因仿其图并摹坡公书,聊复,似云形似耳。”
清,象牙雕人物诗文笔筒,安徽博物院藏
民国,雕瓷三羊笔筒,安徽博物院藏
民国,雪景山水人物瓷屏,安徽博物院藏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还有个《楮墨留真——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拓片展》快要结束了,展品来自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因为都是现代的新拓,在现场看纯粹是为了感受这些石刻有多大,看几个图好了。
隋,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内壁(局部)
前段时间看的展就基本写完了,昨天还在天河艺苑看了个《致敬东坡古今书画特展》,名头很大,但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大部分竟然是日本人的所谓“南画”,画得不伦不类,也不知道是谁的收藏,就不写了。
●《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
●《楮墨留真——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拓片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