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徽墨制作技艺 一寸烟灰一寸金
徽墨的历史有1200多年,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炼烟、和料、制墨、描金……13道制墨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各有讲究,整个成品制作下来,着实不易。图为10月15日,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一名工人在取烟。
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传承徽墨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生产厂。徽墨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前几年曾出现过年龄断档,目前公司主力员工的年龄为50岁到60岁,工龄蕞长的已逾50年。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汪先生这样吐槽古城收门票的游客与市民还有很多。在很多景区早已摒弃“门票经济”的当下,古城是否也应取消门票?
安徽歙县古城“非遗”夜市再现“徽府盛景”作者 刘浩徽墨、歙砚、毛豆腐等招牌依次排开……走进安徽歙县徽州府衙广场,近百种“非遗”摊位和节目集中展示,成为圈粉游客的“夜场靓仔”
10月11日晚,歙县徽城镇府衙广场灯火辉煌,安徽省2020年“非遗进景区——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暨歙县第十五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开幕,民众表演点亮了整座古城
金秋十月,在安徽黄山歙县平均海拔达880多米的金川乡,5000多亩山茱萸树挂满累累果实,结满了大屏幕上这样的红果,现在当地的农户忙着采收,一派农忙丰收的喜悦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