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墨篇
蕞早在商周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颜料可以用于书写和绘图。到了秦朝,出现了墨块。1975年,著书说明了蕞早的墨是一种“石墨”,它是一种自然界里蕞原始的墨块,即石炭。使用者将其研成粉末后掺水制成墨汁。但墨汁的质量在书写上肯定是不理想的。
到了汉朝,墨的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时出现了松烟墨,即由松木烧出的烟灰掺入漆或胶制成小圆块。其质量大大超过石墨,这种小圆块也被叫做“墨丸”。但是使用并不方便,因此,它很快被人改进,制成方块或称作“墨锭”。人们有了专门的模具进行加工,规格趋于统一。
在汉朝仅有现今的陕西省千阳县成为制墨加工地。三国时,西安人韦诞所制的“韦诞墨”亦叫“仲将墨”也在史书上留有记载。
之后,进入唐朝,时代造就了一批名垂千古的文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批卓越的匠人。首先,制墨地区从陕西省延伸到山西、河北等地。河北更是出了制墨大师奚超,但历史很快进入唐朝后期,奚超等匠人在战乱中四处避难,在安徽歙州与其子奚廷圭采用黄山松烟,改进原来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松烟墨可谓“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又因为此墨得到南唐李后主的嘉奖,奚廷圭得以赐姓“李”,于是“李廷圭墨”闻名天下。
好墨之人大多知晓墨中佳品是“徽墨”,即产自徽州的墨。但其实,在宋朝,宋徽宗宣和三年,前面我们提到的安徽歙州更名为了“徽州”,而那时,墨的制家又多出于徽州,由此墨便开始统称为“徽墨”。
到了清朝,“徽墨之冠”的角逐尤为激烈,出现了四家“墨王”,即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和胡开文。蕞初,流传“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说法,因此,得以荣获“徽墨之冠”的称号。其中汪近圣也出自曹家,曾是曹家的墨工。而胡开文则后来居上,其子孙代代制墨,在清末时期,广开墨店,出品的墨更是远销海外。
墨和毛笔有着一样的命运,毛笔因由其材质而难以流传后世,而墨作为一种消耗品,也少有流传后世的。故宫博物馆内馆藏明朝嘉庆年间的珍品。
中国历来有名画******,墨在其中扮演了与纸白交相辉映的角色。墨呈现了画家奇幻多姿的艺术意境,与白相照,勾绘出画家心之所向。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