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淡墨寒山尽远天 暮霞还照紫添烟

admin8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11

  为什么说能“看”得到?因为诗意与心意相通,在文学的感应和艺术的通感中,它们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天人合一。所以你看,真正的文人,大多对文房四宝痴迷到癫狂。

  烟雨江南,水墨徽州。于黑白建筑和月塘波影中,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之外,那烟雨中氤氲的脉脉古香总有种清心怡神的味道。这不是檀香,而是墨香。

  悠久的文脉传习,造就了徽州这方水土上久负盛名的笔墨制作技艺,在电脑普及,书写已成奢侈的今天,制墨的行业规模自然不如当年盛况。

  任凭时代更替,岁月变迁,总有一些人默默坚守着老祖宗的古法规矩,不合时宜,却弥足珍贵。

  作为一个盛产诗词歌赋,名画佳作的文化大国,笔墨纸砚无疑在历史的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徽墨则像一位内外兼修的绝色******,一登台便倾国倾城,颦笑回眸间,展现着中国独有的哲学与智慧。

  想象中,徽墨像是一本竖行文字的书,记载着数以千年的历史变迁;想象中,徽墨像是李清照笔下的一阕小词,婉转中不失刚健,倾诉着泱泱大国的铮铮傲骨;想象中,徽墨又像是点缀在徽州山水间的一朵墨梅,淡然开放,磬香飘荡。

  一块墨,将实用、优美和艺术融为一体,精美,自然,雅致,丰润着文人雅士的小小书斋,执笔,蘸墨,运笔,云烟落纸,一个民族的浩瀚文明因之活色生香,源远流长。

  “老松烧尽结轻化,妙法从来北李家。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鬓发堕寒鸦。”苏东坡用洗练的笔触写尽了徽墨的风华。

  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其中,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歙州(徽州六县之一),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们大胆探索,选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杵十万柠,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

  而这种集聚了徽州独特山水特质与奚家特殊工艺的“奚墨”也被当时的安徽知府奉送给南唐时后主李煜,并得到这位极具才情的皇帝的大家赞许,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徽人好墨业,后代有其人。依靠着独特的天时地利因素和制墨匠人的探索创新,徽州制墨名家高手辈出,制作技艺日渐精良,直至清代同治光绪两朝,“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将制墨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墨肆遍及全国,影响之大,横绝墨史。

  现代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出适合书画和收藏的品种众多的墨品。

  行走在徽州地区曲曲弯弯的深邃小巷中,穿梭在一幢幢古色古香年代久远的古老宅第,一家家挂有墨厂牌子的、如同民居似的厂房间,仿佛犹能嗅到千年翰墨的幽幽清香。

  何薳在《墨记》中提起徽墨,感慨道:“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他赞颂的是徽墨大家李廷珪的墨,更是赞颂徽墨的贵重、稀有。

  徽墨,和精致的徽派文化其他元素一样,重内涵,重质量,更重外形,它将绘画、书法、雕刻集于一体。因此,徽墨书写时为墨,清闲时为观赏小品。其形其态,精美绝伦,以至于古人谈到也惊叹不已:“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

  有着“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研无声”美誉的徽墨,其制作技艺也相当复杂。

  有20多道工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坯、烘烤、锤打、定形、晾晒、打磨、描金、雕刻……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制墨匠人的智慧与心血。除此之外,还要静候时间的酝酿,当夹杂着墨香的水分子慢慢散开,一块块质量上乘的徽墨也逐渐露出娇容。

  而对于制墨匠人来说,“一方墨雕刻一年”的制作过程,也是历练人生的过程。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馈赠,人们通过智慧与经验将其转化为美丽的结晶,绚烂了生活的色彩。

  徽墨制作以松烟、油烟和漆烟为主要原料,配以骨胶、中药材、添加剂等辅助材料。历代制墨所用的松烟均由黄山松炼制而得。

  黄山松出烟率高,且烟细黑度好。油烟以桐油、猪油等动植物炼制,以桐油炼烟制墨,墨色黑而有光。高档的漆烟,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散发紫玉光泽,且藏之越久越黑,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

  传统的手艺,古老的技法,保密的作坊,鬓角斑白的制墨匠人竭尽所能地守护着祖辈传承的手工技艺,在这些冰冷无情的电子时代,保留着笔墨纸砚的文化印记。

  “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一线制墨工作是一项又脏又累的苦力活,用重达六磅的大锤将调好的墨泥翻打数百上千次,即使寒冬腊月,墨工也是汗流浃背。

  随着千万次的捣练,一块凝聚匠心的徽墨完美蜕变而成,高档的品味也随着氤氲的墨香经久不散。“墨香”二字是用瓶装墨汁的现代人难以体会的味道,真正的古墨确实是“香”的。

  徽墨采自自然,那些原质原味的物质着实透着植物生命的清香。一锭好墨包含诸多名贵材料,熊胆、蛇胆、冰片、珍珠粉、麝香、金箔等等,通常能起到防腐防蛀的作用,并且长久不退,馨香浓郁。

  人称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事实也的确如此,博物馆里千百年前的珍贵字画,仍然墨迹清晰,光彩夺目。

  当我们徘徊在古色古香的徽州街道,当我们触摸到包含沧桑的古牌匾,当我们翻阅过几千年前的文字,是否会想到经久不衰的徽州古墨,是否会感慨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

  现在,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怎样从茂密的松林中获得了制墨的灵感,从而制作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徽墨,我们只知道,一千多年以来,我们驾驭着徽墨的骏马,纵横驰骋,我们的家园,因水墨而风华绚丽。

  一锭墨,浓缩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锭墨,是一门国学;一锭墨,将中国雕刻、装饰、艺术浓缩在一块儿。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文房四宝之一徽墨歙砚

文房四宝之一徽墨歙砚

  听朋友说徽墨歙砚是比较出名的歙砚,好用又实在,我就忍不住入手了。徽墨歙砚很大气,用一个精致的盒子装着,特别的书香气息,连盒子一起拿起来沉沉的,很有重量,砚盖的荷花,雕刻的很独特,很显个***。   我轻轻的揭开盖子,盖子设计有个黄铜把手环扣,流苏配饰点缀文气,同时又不失雅气,很好拿捏,抓取方便,不管弄环扣和拿流苏都可以轻松揭盖,美观和实用兼得。   ...

文房四宝之一)

文房四宝之一)

  徽墨,即徽州墨(以江南古徽州的休宁、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且历代名家辈出,如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詹云鹏、查森山、程君房等均系古徽州制墨名家)。徽墨是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州,...

文房四宝之徽墨之乡安徽绩溪古城 - 西瓜视频

文房四宝之徽墨之乡安徽绩溪古城 - 西瓜视频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俗语有云“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现隶属于宣城市管辖。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   肌酐值还分***别,年龄和体重的,不知道的赶紧来看看!#医学科普 #涨知识 #健康科普   本想让它俩一天天别这么黏糊,没想到蕞后是这个结局@三娘的老五****** #萌宠出道计划...

文房四宝之徽墨在旌德

文房四宝之徽墨在旌德

  江村村前的聚秀湖是一方砚台,湖岸上伫立的世科牌坊是砚台上的一块徽墨,路边的文昌塔是笔,会聚在江村这张硕大的宣纸之上。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境,不足以把旌德列入这套邮票的原地之中。不过这套邮票中的墨邮票却是实实在在与旌德有些关联。   墨和笔、砚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先使用的是天然墨和半天然墨。到了西周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开始了人工墨的制作和使用。蕞初是用...

文房四宝之徽墨:千年传承暗香扑面河北博雅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文房四宝之徽墨:千年传承暗香扑面河北博雅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颜料,以水调和在砚台中细细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墨的发源与中国人独特的书写方式密不可分,笔、墨、纸、砚被古人统称为“文房四宝”。   徽墨,是墨中蕞著名的派别,诞生于南唐时期,河北墨工奚超南迁到安徽歙县,取当地的大松为原料,制成的墨“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衰”。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李”。从此,徽州李墨便名扬天下,...

文房四宝墨条-文房四宝墨条品牌、图片、排行榜-阿里巴巴

文房四宝墨条-文房四宝墨条品牌、图片、排行榜-阿里巴巴

  砚台带盖初学者******学生书法砚墨池墨海墨盘墨盒   一两墨安徽块墨锭毛笔书法文房用品MT13比优米   安徽省绩溪旭龙山庄四宝文化有限公司   带盒书法国画研磨砚台墨汁块墨锭   套装专业砚台端砚笔墨纸砚胡开文   套装专业砚台端砚笔墨纸砚胡开文   墨柱墨锭纯手工松烟墨陈年老...

文房四宝墨的产地在哪?

文房四宝墨的产地在哪?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稍候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报价短信已发送到您的手机,注意查收!...

文房四宝小众工艺的困境

文房四宝小众工艺的困境

  砚雕家郑寒创作的国礼“黄山胜迹印痕砚”   生产效率低下虽抬高了价格,但制作产业可能就此走向灭亡   随着国学和传统书画的复兴,中华文明活的载体文房四宝迎来了新的繁荣。   “这是文房四宝的蕞好年代”。一位徽墨工艺大师说。但这也是一个富于挑战的时代。十月中旬,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国文房四宝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