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县级非遗80项
今年7月底,绩溪县公布第二批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绩溪县已经公布的县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达80项,项目名称有民间,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游艺与杂技等。
绩溪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名目和形式浩繁,内含徽韵浓郁,寓意深邃。民间传统戏剧“徽戏童子班”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清末至民国,县内拥有近20个徽戏班社,建国后50年代发展到30个。挖掘现有的民间舞蹈有手龙舞,布龙舞,草龙舞,纸龙舞,凤舞,舞回,狮舞,火狮舞,火马舞,蚌舞,荷花舞,“破寒酸”,“跳旗”,“跳五猖”等;民间游艺有花车转歌(秋千),台阁,花轿,旱船,彩灯等;民间美术有墙头画,玻璃画,彩漆画,剪纸,木刻画,砖雕画,石雕画等;民间堂会有“花朝会”,“观音会”,“善会”,“十帅会”,“太子会”等;民间节令节日有“安苗节”,“徽菜节”,“赛琼碗”,“核桃节”,“包粿节”,“粽子节”等;国内享有声誉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有徽墨,陶瓷,“若笠”,砖木石三雕,缫丝,编丝棉等;特色饮食有香椿挞粿,绿笋,山核桃,安苗粿,六月包,晒面等。此外还有徽菜300道,民歌,民谣上千首,民间谜语300余条,农偐500余条。
为抢救、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艺术和徽文化中的精粹,2006年底,该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领导组和调查队,县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启动了非物遗产的调查和申报工作。非遗保护在调查中得到了各地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许多民间老艺人不仅口述当地的“口头文学”,追忆描述当年活动情景,还捐出了祖辈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和图片。根据各调查组在田野调查中搜集的大量史料,结果集中整理赛选后,县政府于2006年12月公布了头部批4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文化馆对各民间艺术表演艺人进行了登记,全县民间艺术演出队,民乐队员达1856人。
非遗的挖掘和保护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为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和结合先进文化建设,2005年以来,该县每年都要隆重举办“中国徽菜之乡美食文化节”,“徽菜烹饪大赛”,“风味小吃大比拼”,“赛琼碗”,“安苗节”,“油菜花节”,“山核桃采摘节”,元宵节民间艺术调演等,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活动,振奋了广大群体精神,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产业的发展。2006年9月,绩溪徽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省非遗产保护中心领导与专家的指导下,该县的“徽戏童子班”,“安苗节”,“赛琼碗”,“民歌民谣”,“台阁”,“花车转歌”,“火狮”,“舞佪”等8个项目已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市人民政府主办 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宣城市广播电视台承办
新闻热线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