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清雅纸诉经年松烟不朽——徽墨
上一期,云小博带领大家欣赏了安徽“文房四宝”中的宣笔,那么今天跟云小博来聊聊徽州的又一件特产——“徽墨”吧!
唐代末年,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南迁,制墨中心开始了南移。到了南唐,由于歙州奚氏墨得到后主李煜的喜爱并视其为珍宝,其子奚廷珪被任命为墨务官,奚氏墨逐渐名扬天下。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其地所产之墨统称为“徽墨”。明清时期,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制墨之风的盛行加上名家辈出,徽墨自此进入辉煌时代。
徽墨品种繁多,以漆烟、松烟、胶为主要原料,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辅料,经过点烟、和料、杵捣、晾干等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徽墨有着色泽黑润,经久不褪,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以至于人们赞誉其“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徽墨的造型美观,主要是因为制作时使用了墨模压制。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并与绘画和雕刻等工艺相结合,使得墨的造型更加多样精致.
制墨工艺的发展催生出不少的制墨名家,明朝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平以及万历年间的程君房、方于鲁等人,都成为了当时的代表人物。至清代,墨业先后出现了“四大家”,即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所制之墨兼具实用性及艺术性,将徽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珍品,它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又因其绝佳的品质而成为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如今的徽墨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展现着徽州风貌,而用墨书就的历史亦永不褪色。
撰稿:张环(实习) 熊敏(实习)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