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传承一脉墨香
古法制墨生产代表“老胡开文墨厂”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徽墨产自唐代。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墨业,尽在徽州”的说法。唐代的《徽州府志》中记载徽墨的主要特点是: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只要读书写字,人人都要用徽墨。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代人的努力,徽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全国“文房四宝”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制墨高手名家。
黄山屯溪区老城中傍山而建的徽派古民居中有一栋四层小楼,古老的墙壁有些灰黑,岁月的痕迹如同墨痕向四周晕染开来。徽墨生产的代表“老胡开文墨厂”就坐落在这里,每年百分之七十的徽墨就产自这栋古老的小楼。老胡开文墨厂现有一百位工人,一年手工生产六十吨墨块。除徽墨外,还产书画墨汁一百五十吨,各类文苑盒六十万个。在古法制墨的业务方面,老胡开文墨厂成为目前国内蕞大的墨供货商。
徽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墨的配方,以前都是一个个家族形成的,一千多年来传男不传女,一直没有流传到外面。在解放前,整个徽州地区,只剩下四家小作坊。一九五四年,四家小作坊合并成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如今老墨厂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一九五
七年公私合营以后,整合了很多家族的制墨经验,形成了现在墨的配方。
徽墨的生产工序复杂、生产周期超长,其工序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制盒和包装等十一道工序,其中蕞为关键的工序是刻模、和料和制墨,而保密程度蕞高,至今秘不外传的则是“和料”。点烟、锤坯两道工序蕞为辛苦。点烟是将千万盏油灯熏结在碗顶的烟灰搜集起来,工人光着身子在高温烟房中奔走,忙着拨灯芯、添油和扫烟;锤坯是调好杵捣后的原料墨泥放在墨墩上,用六磅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的式样标准称重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使劲按、捺、推、收。这是制墨工序中的“武活”。翻打次数越多,墨的品质就越高档,因此又号称是“轻胶十万捶”。墨工即使在飞雪寒冬时也是汗流浃背。接下来还要经过成型、晾墨、锉边、填金等几道工序,才可算大功告成。
老墨厂的变迁折射出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以前,墨庄产墨大部分都是实用型墨,而价格高昂的工艺墨只有很小的比例。如今在国内,能静下心来自己研墨书法绘画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实用型墨和工艺收藏型墨各占百分之五十,而且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还出口日本。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