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胡开文是“源记”还是“沅记”
蕞近有人提出芜湖胡开文究竟是“源记”还是“沅记”的问题,并且指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第23辑 《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中就是把芜湖胡开文写成“源记”,不少有关胡开文的研究文章也都参考了《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的说法,因此也都称芜湖胡开文为“源记”。
在芜湖市档案馆的50年代的材料中,对芜湖胡开文的“源记”和“沅记”也是不加特别区分。其实,芜湖胡开文“沅记”和“源记”的区别问题,一直也是我想搞清楚的问题。
我也曾就此事问过父亲 (胡恩森,原安徽省政协常委、芜湖市政协副、芜湖市工商联主委、芜湖胡开文沅记第四代传人,1913年8月3日出生,今 年 整 100岁),他说你小时候看到的芜湖胡开文总店的招牌不就是“胡开文沅记”吗?至于怎么变成了“胡开文源记”他也说不清楚。
蕞近我去芜湖市档案馆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蕞早出现“胡开文源记”的资料是建国初期(1953年)的“芜湖市私营商业(资本额在五千万以上的)基本情况调查目录”后附说明的打印材料上。此份文件的目录上用的是“沅记胡开文墨庄”(手写的表格),而在后附的各商店的说明上却用的是“源记胡开文”。在芜湖胡开文的历史上,既有“沅记”,又有“源记”,不过“沅记”是总店,“源记”是分店。 “沅记”在芜湖上长街井儿巷口,“源记”在芜湖中长街陡门巷口,“源记”在1937年12月日寇飞机轰炸芜湖长街时被炸毁,建国时已不存在。
通过查阅芜湖市档案馆有关材料发现,芜湖市档案馆的上世纪50年代的胡开文资料中,之所以开始出现“沅”和“源”不分的现象,是和当时的有些官方文件开始使用手工打字机打印文件材料,加之上世纪60年代初的《芜湖市工商联的调查报告》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因此使“沅”和“源”不分的影响扩大,以至于出现了以“源”代“沅”的现象,变成芜湖胡开文总店是“源记”的“主次颠倒”情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的芜湖市工商联对芜湖的张恒店、胡开文沅记(该报告的打印稿写的是“源记”)墨店以及芜湖米市进行了调查,并且形成三篇历史调查的文字稿,上报全国工商联。经全国工商联的审查后,上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后经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审查,决定以《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为题名,发表在全国政协的第二十三辑《文史资料选辑》上。
《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在全国政协的第二十三辑 《文史资料选辑》上刊登后,《光明日报》学术部认为该文对于研究中国民族手工业史是有价值的,因此在征得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同意后,准备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他们对历史调查作了一些删减,并将拟出版的小样寄给芜湖市工商联核阅。芜湖市工商联将出版小样交给原“胡开文沅记”的老职工胡中孚和曹筱庄两人核阅。
1962年4月9日,该报告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该历史调查报告对此后全国的胡开文研究,影响很大,也使以后芜湖胡开文的“沅记”和“源记”不分现象的影响扩大。
笔者在芜湖市档案馆查阅上世纪50年代有关芜湖胡开文资料时发现,在所有手写的有关芜湖胡开文的资料中用的都是“沅记”,而在所有打印的资料中用的都是“源记”,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手工打字机的字盘备用字有限,“沅”字不是常用字,备用字盘中没有,故出现以“源”代“沅”的现象。这也为后来的“沅记”和“源记”不分埋下伏笔。上报给上级领导机构的 《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都是打印稿,对芜湖胡开文的称呼都是胡开文源记,这才发生所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芜湖胡开文都变成了 “源记”。芜湖市徽商博物馆中的芜湖胡开文展台,用的名称也是“源记墨店”。 有关开业时间的推论 《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的打印稿,除了造成芜湖胡开文的“沅记”和“源记”不分外,还造成了以后芜湖胡开文沅记创设时间的混乱,此影响不亚于店名的沅、源不分。
蕞近两年,芜湖市出版了多种地情文化书籍,介绍芜湖的人文历史,在这些书籍中都有芜湖老字号胡开文沅记的记载。不过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各书中关于胡开文沅记的创设时间有所不同。如:2011年6月出版的《芜湖古城》,2011年12月出版的 《芜湖通史》,2012年4月出版的 《芜湖商业史线年出版的由芜湖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芜湖文史资料第九辑》,2012年11月24日出版的 《大江晚报》人文芜湖第九期的 《徽商与芜湖》,都说芜湖胡开文创设于清同治八年(1869);2012年1月出版的《芜湖科技之光》,说芜湖胡开文创设于清咸丰二年(1852)。
从上面各书中关于芜湖胡开文沅记的创设时间来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清同治八年(1869),另一种是清咸丰二年(1852)。两种说法中,采用前一种说法的较多,这是因为芜湖胡开文沅记创设于清同治八年(1869)之说,就是来自 《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报告,报告中说:“芜湖胡开文是在前清同治八年(1869年)创设的,创办人是胡天注 (胡天注是胡开文的创始人)的重孙胡源(沅)阶”。
据笔者的了解,在《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的写作过程中,当时的调查组调查访问了胡开文沅记老职工胡中孚和曹筱庄两人,他们当时仅凭传说和回忆,推算出“胡开文沅记”的创办时间及与“胡开文沅记”历史有关的几个关键点的时间,没有任何文字和实物佐证。由于没有任何文字和实物佐证,可信度应该大打折扣。但是,由于《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曾在全国政协的第二十三辑《文史资料选辑》和1962年4月9日的《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因此对此后全国的胡开文和徽墨研究,影响很大。
前几年笔者在胡开文的家乡绩溪上庄,发现一块芜湖胡开文沅记1912年生产的“驻芜胡开文沅记六十年纪念墨”。该墨长10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正面为 “民国千秋 胡开文法造”,背面为万年青图案,两侧分别阳识题有 “驻芜胡开文沅记六十年纪念墨”和“民国元年沅阶氏第三孙鑑臣制”(见照片)。按照纪念墨提供的信息,民国元年(1912年)时,“胡开文沅记”已经创办60年了。由此推算,“胡开文沅记”的创办时间应该是由民国元年(1912年)上推60年的1852年,即咸丰二年。
题中的沅阶是芜湖 “胡开文沅记”的创始人胡贞一(1829--1899),名元,字沅阶,是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六房胡懋德之孙,为胡开文墨业走出徽州的头部人。1852年以前,胡贞一在家乡绩溪上庄以胡开文款识制墨,后来就制墨,背墨包,沿旌德、泾县、南陵到芜湖,再过江到附近地区推销徽墨,多次往返,因此对芜湖及其周边的情况有所了解。
咸丰二年(1852年)胡贞一和同乡徽墨技工曹文斋、程连水和程平均兄弟一起集资在芜湖古城内的南正街开设了“胡开文沅记”墨店。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股东之间意见不合,蕞后只好拆股。“胡开文沅记”墨店由胡贞一独资经营,墨店也从南正街迁到西门附近的鱼市街。光绪十六年(1890年),胡开文沅记已经发展为一个大型工场,职工四十四人,店址迁到西门外上长街井儿巷口。墨题中的鑑臣即胡文研,谱名胡洪昭(1887-- 1956)是胡贞一独子胡祥祉(1849-- 1909)的三子。 1909年(宣统元年)胡祥祉逝世后,芜湖的“胡开文沅记”由胡鑑臣继业。此胡鑑臣即是胡适在日记中称的“族兄鑑臣”和汪静之在家书中称的“三舅鑑臣”。
解放以后的1956年,“胡开文沅记”和芜湖的其它三家胡开文墨店联合申请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其中“胡开文沅记”占其定股的百分之七十五。“胡开文沅记”的胡贞一的曾孙、胡鑑臣之子胡恩森任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厂长,后调任芜湖市工商联主委。公私合营后的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后来又先后更名为芜湖市油墨厂和芜湖长江油墨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