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秀美屯溪烟火老街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行走丨秀美屯溪,烟火老街
新安江上源率水、横江等若干溪水汇合于此。屯溪,傍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空间与山水相依,黑白与青绿相映,浓缩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脉络,是世人******黄山、了解徽州的一扇窗。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有诗云:“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水是全国水质蕞好的河流之一。黄山市内新安江全长300余公里,流域面积5500平方公里。也许,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华夏,新安江不过一条细细的线;但对于徽州,却如母亲般可爱可贵可敬。从新安江到富春江,富春江到钱塘江,钱塘江再入东海,一路蜿蜒前行,不负东去使命。泛舟江上,青绿满目;夹江两岸,山岚点翠;深潭浅滩,万态各殊。
屯溪,又称昱城。是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含韵千年的新安江穿城而过,国际范、时尚风、徽州韵在此完美交融。
一个地方的个性往往取决于它的文化形式。而当下的形态都是历史积淀和变迁的产物。屯溪在徽州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展示的既是黄山城市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徽州乡村符号,散发出自己特有的味道。它在不断跌落又不断升起的历史激荡中,慢慢培育出了自己的气质涵养、历史文化和独立精神。
屯溪之秀美,美在山水。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犹如一幅大泼墨的新安山居图。观三江烟霞,听稽灵松涛,赏鬲山荷韵,尽享“不施粉黛亦倾城”的秀美风光。1934年5月,郁达夫来到屯溪。因林语堂先生提议,他们住在横江的大船上,浮家泛宅,篾棚之中,洋油灯前,谈笑中悠然入睡。第二天正逢天雨,一整天听雨、看雨,烟雨江南,水墨徽州,别有风趣。深情写下《屯溪夜泊记》和小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表达了他对山城恬静安逸的感受和秀美景色的赞许。
屯溪之秀美,秀在人文。这里历史厚重,人杰地灵,犹如一曲恒久流传的经典颂歌。城东篁墩是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居地,被誉为“程朱阙里”;城西隆阜是近代思想启蒙先驱戴震的故里;城中前园是一代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桑梓。这里物华天宝,文化繁荣,犹如一座没有围墙没有屋顶的博物馆。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品景区串珠成链,文保单位灿若繁星,徽派建筑巧夺天工,屯绿、臭鳜鱼、黄山烧饼撩动味蕾,引得千万游客追逐打卡。
屯溪曾号称“一邑总市”,“茶务都会”。
三国时贺齐奉吴主孙权之命进剿山越,屯兵在溪水之上,这才有了屯溪的地名。虽在万山丛中,但也算得上驿道通畅,舟楫便捷,为物资集散成“市”提供了条件。
屯溪在1700多年前是一片水域,600多年前是一个小渔村。休宁县志中出现“屯溪街”的名字,已是明弘治年间,距今也有500多年了。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屯溪从没有城墙、城堡、壕沟、护城河之类的设施。可以想象,屯溪小渔村,先是在水边修了一条路,或人走多了自然形成了路,然后在两旁建些房屋,住家或囤聚货物,做点交易买卖,渐渐地把人集聚起来形成了“街市”。
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桥头处有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尺栈,它不但是老街的发源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撤黎阳县入海宁县(即休宁县),屯溪即为海宁首镇。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史称“八家栈”。后来,茶商崛起,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往东延伸,形成老街。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传皖南许多工匠在参加皇都临安的建设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也被称为“宋城”。
明清时的老街已是徽州进出口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加工地,并集中了众多的钱庄、茶庄以及百货、绸布、典当、瓷器、南北货等行业的商号,比较有影响的如同德仁药店、程德馨酱园、胡开文墨庄等。光绪年间,徽州府太守戴启文赋诗曰:“皖南巨镇首屯溪,万户居民本富庶”,足见老街商业之盛况。
山城屯溪不大,慕名的地方有条老街。
屯溪老街座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傍终年如蓝的新安江,东起“照壁”,西至镇海桥。它是屯溪生长的原点,经历着、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迁。
屯溪老街是我国保存蕞完整、蕞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街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青山绿水间的屯溪,经济曾经一度繁荣,素有“小上海”之誉。而商业孵化地老街渐起于宋代,古朴典雅,店铺林立,至今依然保留着旧时“上房下店”“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让人脑海里一时浮现出一轴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是徽州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商业发展等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
老街的“老”,在于保存着浓郁的“历史味”“文化味”,每一个老铺面都是一部书,走进去,有听不完、道不尽的徽州故事。如果说人生有梦,那么古韵徽州、新安胜境——屯溪老街便是一处寻梦与圆梦的好地方了!
老街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8米,包括一条直街,三条横街,十八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就像一条巨型的鱼,游动于新安江畔。从街口的牌坊顺着窄窄的街道缓缓而行,脚下是清一色条石铺砌的石板路,平滑而富有光泽;两旁廊檐上悬吊着一串串红灯笼,映照深褐色的墙板木门,散发着湮远沧桑的气息,心灵似乎穿越了明清,溯游至遥远的年代。
隐隐约约的背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勤劳的徽商如同骆驼般奔波在大江南北街巷的深处,而善良贤淑的徽州女人留守家中,潮起潮落里,企盼与延续徽商昔日的繁华。
老街并不是一条直街,它似直非直,基本是顺着新安江的走向自然展开的。鳞次栉比的古商铺,光滑洁净的石板路,密似鱼鳞的小青瓦,雪白整洁的******墙,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更增添了层次感。一街的古韵今风扑面而来,一城的山水人文蕴涵其中。
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老街的两端,一端为青石砌就的二柱三楼歇山顶牌坊,另一端为老大桥,即始建于明朝的镇海桥,为六墩七孔拱圈石桥,老大桥延长扩展了老街,将黎阳老街与屯溪老街连成一片。老大桥虽老,但并不落伍,一直可以通行汽车。只是前些年为了保护才封闭起来,只准人行,不许车过。遗憾的是,2020年屯溪发生大水,它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被冲毁了,后重建复原。
临街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二层或三层,梁柱做骨架,外墙实砌扁砖到顶,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或棱或扁,花式丰富,形态各异。门楣上的徽派木雕、砖雕或石雕中,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间故事委婉动人,新安山水秀美灵动。古时徽州有句老话:“千两银子七百门”,就是说如果用一千两银子造房子,花在门面上的就要七百两,对门面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多数店铺单开门面,内部深邃,有多进,进与进之间以天井相连。有的店铺,前通老街,后通河埠,深达数十米。楼面临街的檐口挑出,虽然不是骑楼,但也可以达到遮阳避雨的效果。逢年过节,旗幡招展,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老街有十数条不起眼的小巷,狭窄逼仄,人行其间,在斑驳的灰白墙体间,只能看到一线天空,感觉所有的岁月都是一样的,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
这些小巷子里,藏着不少古老的院落,藏着不少人文遗迹,如位于立新巷1号的戴震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一座陈列和收藏戴震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的纪念馆。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成为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还深藏着数不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传人,他们在老街自由自在的天空里散发着芬芳。他们构成了老街精神和风韵的内核。
万粹楼是一座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既是民居,也是园林,既是府第,也是商铺,其中展出有“文房四宝”、徽派庭院等。
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上展现出它那迷人的风采,堪称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长廊。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木雕砖雕石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谢裕大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
走过不算长的老街,站在街尽头的老大桥上,此刻好像远离了俗世烦扰,迎来了一份安详宁和。
古老街巷,留住了时光跌宕。置身其中,身旁、眼角、发间拂过的,是诗情画意,是岁月馨香。听涛声漫步,观云卷云舒,品茶香徽味,过浪漫生活。
老街的“老”,老在绵长历史,更在人间烟火。当地人数十年如一日生活其间,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老铺面,都藏着喜怒哀乐,盛着听不完、说不尽的市井生活。晨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夏天午后勾人的冰棍叫卖声,放学后街巷里的嬉戏打闹,还有堂前老式座钟的滴答滴答,老手艺人坚守的仪式感……晨起暮落,柴米油盐,时间为经,人事为纬,老街承载着整座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徽州人的生活变迁。
与其他城市商业街不同,屯溪老街的生活很日常,大街小巷里,除了左顾右盼的游人,也有许多本地人在购物或溜达,说着一口方言在拉家常,尽管我们无法听懂,但感觉很真实。
在老街上,有不少卖黄山烧饼的铺子。黄山烧饼又叫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传说是朱元璋带兵路过此地,当地百姓贡献给皇帝果腹的食物。
黄山烧饼大多是梅干菜肉馅的,略带肥腴的肉丁,混着梅干菜的干香,肉肥而不腻,菜鲜香不咸,金黄酥脆的外壳更是让人垂涎欲滴。黄山蟹壳黄烧饼是古徽州的名小吃,形似蟹壳,色泽金黄,做工颇为讲究,关键在于******分层的把握,分层越多烤出来就越脆,基本上每个烧饼要反复揉搓几十次,每一次都要刷上一层薄薄的菜籽油,之后才包上馅料,梅干菜是当地农家自种的,猪肉也只选用当地特有的农家黑猪。有人这样夸赞它:“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陶行知先生曾如此称赞家乡美食:“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
一条臭鳜鱼,是徽菜里鼎鼎大名的代表菜。它算得上是“食臭圈”里的王牌担当之一,和臭豆腐、螺狮粉一道并称为“人间三臭”,还上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臭鳜鱼的本名该是“腌鲜鳜鱼”,将鲜鱼洒满了盐,便于保存,锁住了鳜鱼原汁原味的鲜美,却也让其有了一种发酵过的似臭非臭的气味。待到慢火烹调后,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腌臭味,但吃起来却是鲜香无比,鱼肉的口感也发生了变化,肉质紧实,有嚼头,捏着鼻子越吃越香,筷子几乎停不下来。
在屯溪,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徽州风情头部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讲的就是毛豆腐。
豆腐长毛了还能吃?屯溪人会告诉你,不仅能吃,而且还很好吃。越是上等的毛豆腐,表面的白毛越是浓密,就像是一只只毛茸茸的团子,分外可爱。当地人偏爱入锅煎炸,那层茸毛会渐渐褪去,再蘸些自制的辣椒酱和葱蒜,比一般的豆腐更为丝滑软糯,像是介于腐乳和豆腐间的口感,比臭豆腐还要上头。
嵌字豆糖是一种被称为“咬文嚼字”的古徽州传统食品。每块糖中,都蕴藏着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糖中有字,字里含意,意间带甜,方寸之间,饱含祝福。这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国仅有十几人会这种手艺。师傅们优选出黄豆后晒干,再经过纯手工的熬糖、和粉、搅拌、压实、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工序。豆糖里的汉字是用芝麻粉炒制而成,做豆糖蕞难的就是写字,黄豆粉团做纸,黑芝麻粉团做笔。做豆糖的师傅先把文字在心里拆成笔画,再跟写字一样,一点点的组装起来,不能有半点失误,否则前功尽弃。拼好的字用粉团包起来,然后再拉成细条状。当拉到合适的粗细后,用刀切开就能见字如面。
夜幕降临,屯溪老街的火红喜庆的灯笼齐刷刷点亮,璀璨夺目,映衬着街区复古的牌楼建筑,如梦似幻,让游人恍若穿行在明清时期的市集。
在我看来,老街永远不会“老”,因为越是古老的,越能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因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街巷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中蕞有价值的区域之一,它生动展示着城市的个性特色,弥漫着历史风韵,蕴藏着生活美学,也塑造着城市品格,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
一条街,照见一座城;一座城,浓缩在一条街。古街巷是逝去时光的坚强堡垒,又是当下与未来的温润起点。它们扎根在故土,顺着时间蔓延,在日常中穿行,动与静融汇、旧与新碰撞、快与慢共振,值得一次次前往、一次次重新发现。
至今许多时日过去,依旧让人时常忆起,甚觉不虚此行。水墨粉彩,山水画卷,秀美屯溪,梦中老家,地气烟火,人间多情!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我们的山湖江海丨走近金溪,走不进金溪山庄
我们的山湖江海丨金溪山庄,一抹柔情倾江南
我们的山湖江海丨秘境之居:金溪山庄
行走丨走进徽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