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首只老字号焕新30亿元发展基金呼之欲出
●全省共有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企业125家,仅20%表现优异,60%随波逐流,还有20%面临困难甚至已经注销
●老字号业态相对单一,产品鲜有突破,品牌价值难以再包装再挖掘,传统技艺人才也严重匮乏
●涵盖省财政资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主要投向老字号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立项
●按照投资逻辑,对老字号企业在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管理,资金更充裕,扶持方式更市场化
11月10日,为期一个月的成都第58届菊花展正在人民公园举办。位于公园内一侧的成都名小吃钟水饺,趁着展会人气高,推出菊花鸡丝、菊花里脊、菊花丸子等几道菊花主题菜品,二三十元一份,吸引了不少观展市民。“蕞近销售业绩增加了40%左右,也算火了一把。”钟水饺第4代传承人、钟水饺店总经理祝元清也在后厨帮忙。
对于四川老字号,转型发展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全省共有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企业125家,仅20%表现优异,60%随波逐流,还有20%面临困难甚至已经注销。”四川省商业联合会老字号发展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陈鹏一句话概括。
近日,四川省规模达30亿元的西部首只老字号发展基金呼之欲出,为老字号焕发青春降下“及时雨”。
“我们一直在坚守,希望能把老字号传承下去,也请你们呼吁一下,帮我们出出主意。”11月5日,记者走访成都春熙路商业步行街胡开文文化音体商场,公司财务总监袁萍表达了期望。
开在繁华春熙路上的胡开文文具店,在成都曾经名头响亮,卖的毛笔、宣纸,那都是面子货。“2006年被评为四川老字号,还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袁萍坦言,几十年来,胡开文文具一直靠文房四宝打天下,但是业态相对单一、产品跟不上消费需求,2019年成都市胡开文文具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业绩下滑到60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只有20万元,员工人数也从鼎盛时期的100多人锐减到一二十人。“现在只有真正懂行的爱家才会光顾,也就是些固定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用笔墨纸砚了。”
广元市剑阁县手杖厂负责人谢斌武,则几近放弃营生多年的手杖事业。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剑杖”是国家注册商标,获得过国家、省级金银铜奖,更曾畅销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随着道路交通的便利化和产品使用的局限性,传统手杖市场遭遇断崖式下滑。“越是想守好这份家业,就越难有更大的突破,总觉得几代人传下来的技艺不能随便改,怕老字号失去了那种老味道。”有思想包袱,生意越来越难做,如今企业已基本停产。
记者从四川省商业联合会老字号发展专委会了解到,目前四川省已注销的老字号企业达到8家,停工停产3家,大多都是曾拥有“只此一家”精湛传统手艺的老店。
为了摸清四川老字号的“家底”,不久前,陈鹏和团队小组对上百家在册的老字号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市场拓展、展览展会、经营发展等多个方面。
“不管是食品类、酿造类,还是医药类、工艺品类,这些老字号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陈鹏梳理发现,尽管各家老字号尝试改变的力度大小不同、脚步快慢不一,但迈出转型步伐的想法是一致的。
成都市中心华兴正街的百年卤店盘飧市,2015年全面整修,菜品也从蕞初的传统卤品扩展到各种川菜风味炒菜、成都小吃等上百个品种。“消费者对老字号更多是情感认同,如果一成不变地吃招牌的老本,再深的认同情感也会淡。”盘飧市总经理邹晓坦言,听到过不少食客对老字号批评的声音,很刺耳,很不是滋味。盘飧市密集调整:花数百万元重新整修店面;在关键岗位引入年轻员工;产品推陈出新,只保留四分之一的老菜品。今年疫情期间,年轻骨干员工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头部天只卖了500元,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就卖出了1万元,连我们自己都惊呆了。”
钟水饺的步子迈得更快。自2012年开始触网销售以来,思路灵活的祝元清还模仿一些零食商店,采用打折返券、包装网红套餐等办法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将人民公园内同是老字号的鹤鸣茶社一起捆绑营销,推出美食+茶饮旅游产品,利用旅游市场引客流。近年来,钟水饺年销售额以10%的速度增长,2019年已扩展成6家连锁店,销售额2000多万元。
不过,钟水饺和盘飧市依旧有痛点。两家店铺负责人均表示,品牌价值难以再包装再挖掘、传统技艺人才严重匮乏等,都是难解之题。
近日,在商务部举行的“全国零售业创新发展现场会”上,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实施老字号焕新计划,加快推动设立西部首只老字号发展基金。
据了解,老字号发展基金将按照30亿元规模进行募资,渠道涵盖省财政资金,老字号产业、企业等产业资本以及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资本三个领域。基金成立后,将主要投向老字号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去。按照进度,目前已经立项,并进入了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阶段。
具体执行方是四川商投欣盛基金管理公司。公司负责人陈亚透露,基金将推动四川老字号转型发展。“过去哪家企业日子难过,就申报技改支持。基金则是按照投资逻辑,对老字号企业在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管理,基金的资金更加充裕,扶持方式也更加市场化。”
各方协力推动老字号“焕新”的动作还远不止于此。去年5月,由五粮液、泸州老窖等57家老字号企业联合发起组建四川老字号发展专业委员会;多家老字号企业还组团高调亮相京交会……
在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教授吴萍看来,这些还不够。老字号企业暴露出“机制僵化、观念陈旧、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问题,需要开出更具针对性的“药方”。比如,品牌保护问题,应当加快遴选有规模的老字号品牌企业进行定点培养,并抓紧抓好四川1000家老字号种子企业的评估认定,创建“川商数字老字号”平台,动态监管老字号;老字号营销不畅问题,应建立有效的耦合机制和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如改革老字号品牌价值授信融资,改革股权激励方式等,充分解决中小老字号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此外,还应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方式,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建立老字号大师工作室,确保传承后继有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碧红)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