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徽州:绩溪与胡开文墨店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
胡开文原名胡正,字天柱(1742—1808年),徽州绩溪上庄村人。根据徽州旧时的民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以及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和胡天注生前订立的《天注公分析阄书》的记载来推算。1754年胡开注十三岁时,去休宁“汪启茂墨室”当学徒。1756年胡天注十五岁时,娶汪启茂之女为妻。1760年胡天注十九岁时,在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作后,去屯溪租开“彩章墨店”。大约就在胡天注于屯溪创业期间,岳父家的“汪启茂墨室”却出了问题,难以为继,蕞终只好将墨室顶给了姓叶的人家。1765年二十四岁的胡天注出资收购了已属叶姓所有的“汪启茂墨室”招牌和“汪启茂墨室”原有的墨印、墨作家伙。这时因为“汪启茂墨室”在竞争中已经失利,很难东山再起。胡天注决定另起店名,便将“汪启茂墨室”更名为“胡开文墨庄”,这是胡开文墨业的正式创立。
为了重振墨业,胡天柱拜访了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老和尚了空,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据传,胡天柱在回家路上,借住山神孤庙过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尔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言毕飘然而去。南柯一梦,胡天柱把“汪启茂”招牌改名为“胡开文”,时值乾隆30年(1765年)。
此后,胡天柱也就叫胡开文了,然而真正让他成为一代药墨宗师的是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特别是他的“苍佩室”墨成了“抢”进皇室的贡品。
何以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后人分析有三个缘由:一是胡开文重用墨模雕刻、设计人才。他曾不惜耗费巨资,派专人去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北海、中南海等的蓝图,在汪近圣基础上,邀请名家名匠重新绘制雕刻,终于制出了《御园图》墨六十四块。二是胡开文有一套“生意经”,他经常派出他的九个儿子到全国各地销售墨锭,以此来扩大影响。三是胡开文极注意制墨的质量,以“造型新颖,墨质精良”而压倒了诸家,这也是他成功的蕞重要的一点。
胡天注有八个儿子,前妻汪氏生长子恒德、次子余德、三子谅德、四子骖德、五子 德、六子懋德,继妻钟氏生七子颂德、八子硕德。1808年胡天注逝世,逝世前曾立有《天注公分析阄书》。这份阄书实际上没有执行,因不不久胡天注就因病逝世。同时,当时胡天注的八个儿子中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俱已逝世,其他几子都年幼而未能独立。所以,胡天注在病危之际,“遗命(胡余德)统持家政”。
26年以后,胡余德已“须眉尽白”,各房继承家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加之这时家内的矛盾又比较突出,于是在1834年胡开文家族正式分家。“店业:休城墨店坐次房余德,屯溪墨店坐七房颂德,听其永远开张,派下不得争夺。屯店本不起作(做墨),所卖之墨向系休城店制成发下。兹后不论墨料贵贱,仍照旧价,不许增减;……屯店起桌自造,更换‘胡开运’招牌,不得用‘胡开文’字样”。
胡天注的这一专嘱,保证了“胡开文”徽墨的质量,起到制约他人乱用“胡开文”字号、鱼目混珠的作用,但无形中也给胡开文家族发展胡开文墨业加了一道无形绳索,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争议”。
对于“屯店起桌自造,更换‘胡开运’招牌,不得用‘胡开文’字样”的规定,胡天注的子孙从德字辈开始至贞字辈数代间,一直为其他各房能否用“胡开文”字号起桌做墨之事争执不休。其中,以六、七、八房争执蕞厉害,蕞后形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局面。因为“胡开文”的招牌是胡天注创立的,胡天注的子孙都有权利使用。首先是七房在屯溪起桌以“胡开文”款识做墨,后来六房和八房则在老家绩溪上庄村也以“胡开文”款识起桌做墨,并以走街串户的方式在周边城镇出售。
1864年前后,由二房孙胡贞观(1825-1879),名桂森,字凫玎和胡贞乾(1831-1910),名钦顺,字健甫主持召开各系房会议,重新议定:胡天注派下子孙均可利用“徽州胡开文墨庄”字号起桌做墨,但须以“记”字区别,以示各负其责。此议为胡开文墨业走出徽州铺平了道路。
传说第二代胡开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种墨,声称在水中浸泡多长时间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购此墨的人越来越多。一日,有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购买一布袋这种墨。不巧,他过河时掉了一跤,连人带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后,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开袋子一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游学先生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胡氏开始不信,游学先生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当下违声道歉;以一袋“苍瑰室”墨赔还。此后,他便令所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并以高价买回这种墨。不久,将这种墨全部倒入休宁城外的一池塘中,这池塘也变成“墨池”了。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芜湖、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即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1910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1915年所制之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