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启新财路:走进安徽绩溪
绩溪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小县。境内山多、耕地少,百姓为谋求生路,历来富有经商精神,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绩溪徽商的典型代表。
自清末以来,绩溪人从事徽州菜馆的经营者居多。随着经营区域的不断扩大,经营者不仅继承徽菜的烹饪传统,还把徽州人的食俗传到异乡他帮,把徽菜不断发扬光大。所以,绩溪素有“徽厨之乡”的美誉。
徽菜产业文化园创办于2011年,到达这里的游客可以全景式的了解到徽菜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传承创新,品味徽菜文化带来的乐趣。可以说,这里较为集中和全面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徽菜文化。而它的建立,则完全有赖于老板马劳模自己对于徽菜文化那份不解的情结。
创办徽菜文化园,就是为了推广徽菜文化。简单的初衷源于马劳模对徽菜研究和创新的喜爱。从十几岁学厨到成长为徽菜大师,马劳模一直怀揣着一份信念:让更多的人品尝徽菜、制作徽菜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到徽菜文化。
徽菜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烹饪中,同时也体现在得天独厚的原材料的使用上。绩溪优越的自然环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物产资源,山中各类植物能达到300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野菜、鲜花、药材等能占到800多种。特别是到了春季,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都是徽菜食材的上上之选。
新鲜食材不需要特殊的料理,比如竹笋只可以与鲜肉红烧,蕨菜上锅爆炒,而映山红则只需要与蛋清熬汤,别具风味的新鲜野菜就可以上桌了。一道道精心制作的菜肴让游客们心满意足。
随着各项功能的逐步呈现,徽菜文化园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仅门票一项年收入就能达到上千万。特别是合福高铁与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便利。马劳模说,徽菜文化园是传承徽菜文化、作响徽菜旅游品牌的窗口,而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不断丰富这个窗口的文化内蕴,而且还要形成徽菜和农特产品从种植到生产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以此开创徽菜推广和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胡帆、胡健和王长海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2015年4月,他们放弃了外地的高薪的工作,依然回到家乡绩溪县龙川村,用自己家的老房子开起了客栈。
三个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源起于一次偶然。一直在外有着高薪工作的胡帆,原本就很看中家乡的旅游资源,想利用自家上百年的祖屋,干一番事业,2015年,当他听说合福高铁即将开通时,他马上按耐不住创业的冲动,在与另外两位小伙伴商议过后,如何更好的让老屋焕发生机,胡帆三人找到了契机,达成了共识。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胡凡三人除了利用老房子开起私房菜馆,让游客体验民居、民俗之外,他们还充分发挥自己身为本地人的优势,为游客免费制定个性化的游玩攻略。
胡帆三人把传播徽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徽文化的内涵当做自己的信念、追求和使命。他们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还获得了属于自己财富。大半年的时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汪爱军,尤其对古法制墨技艺深有研究。2002年选用了“桐油顶烟”的制作技艺,成功地研制出了超细纯油烟墨;2005年他在传统的传统的“灯盏炼烟”方法上加以创新,将桐油与生漆按一定的比例炼制成了桐油漆烟、超顶漆烟。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古法制墨的坚持。
其实绩溪大部分的墨厂,都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因为现在用墨的人越来越少,墨厂主要都是根据订货批量生产,像汪爱军这样坚持古法制墨,只会大大增加人工物力等各方面成本。但汪爱军坚持认为一块上等的好墨,不仅要在原料上精益求精,配料的工艺也绝不能马虎。
除了各家墨厂不外传的秘方部分,其实各种原材料的配比才是配料的关键。不仅要根据墨的种类、制作季节,就连水质、气候等条件也要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墨的品质。
晾制好的墨需要打磨边缘、修饰整齐,然后在进入描金车间,根据墨上的花型文字进行描金填色。经过这些步骤,一块墨才算蕞终完成了。
胡开文墨厂每年除了一千多万的收入,绩溪徽墨这种极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也随着合福线高铁的开通,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相应增加几十万的收益。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几位绩溪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依托高铁开通带来的机遇,坚守信念迎接着八方来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个个属于这片热土,属于创业者春天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4月19日18:55分播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