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进“文房四宝之乡”宣城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国内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记者走进“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把镜头对准笔墨纸砚传统产业,看非遗传承人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赓续中华文脉,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在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在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宣笔历史悠久,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唐朝在宣城设宣州总管府,属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宣笔”。主要采用山兔毛、山羊毛、黄狼尾毛等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沉淀,围绕“尖圆齐健”四大要领,一支柔韧相宜、笔匀基固的宣笔才制作成型。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佘征军在宣笔产品创新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上图: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指导员工徽墨古法技艺。下图: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描金。
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探索徽墨产品创新。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天下墨业,以徽墨为首。徽墨历史悠久,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原料主要分松烟和油烟两种,其历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胚、捶打、定型、晾墨、打磨、描金、雕刻等十多个工序,至少几个月才能制成光泽如漆的佳墨。上庄镇上庄村是清代制墨名家胡天柱的故乡,“胡开文”即为胡天柱创办的徽墨墨庄店号。40年来,胡嘉明潜心研制徽墨,默默坚守胡开文墨业的金字招牌,在古法制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销售优势,并设立徽墨研学体验项目,担当起了弘扬和传承徽墨文化的责任。
7月23日,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胜利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在现场向游客展示宣纸制作这一承载了徽香墨韵的千年古技。
在“中国宣纸之乡”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三丈三“超级宣纸”生产车间里,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工匠齐心协力共同抬起巨型竹帘制作宣纸。
7月23日,在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胜利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向游客展示宣纸制作这一承载了徽香墨韵的千年古技。
宣纸,始于唐代,发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历经清洗、蒸煮、晾晒、拣选、捶捣、切割……108道工序,终成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的千年寿纸。
毛胜利介绍,“水深火热”是宣纸的两大关键环节。“水深”就是捞纸,“火热”则是晒纸。用竹篾编成的纸帘在浆水中捞提,两个捞纸工需要高度协调,才能保证每张纸的厚薄均匀。晒纸则是捞纸后的一道工序,先将架子上湿漉漉的宣纸揭下来,再将宣纸一张张分开,“晒”在加热的钢板焙面,蕞后用松针刷将纸慢慢刷平。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和宣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探讨礼品砚台的制作。
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展示宣砚制作技艺。
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和宣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探讨礼品砚台的制作。
宣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是宣城市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不可或缺的板块。2014年,旌德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砚之乡”特色区域称号。近年来,旌德县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依托宣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黄瑞介绍,宣砚制作技艺包括采石、选料、设计、制坯、雕刻、打磨、铭文、护养、配盒九大环节、4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有详细的技术指标和制作要求。2017年,宣砚制作技艺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传承人一定守护好这门手艺,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记者 李博 王兰兰 实习生 汪应康)
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赋能,乡村...
省委调整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超2.1万个岗位
退休“一件事” 全程“零跑腿”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梯田景致如画
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赋...
省委调整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有限...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超2.1万个...
退休“一件事” 全程“零跑腿”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梯田景致如画
安徽宣城:人间四月天 茶山花正红
以变应变 安徽各地多措并举稳外贸
“着汉服 写家风” 百名学生现场书法比赛
安徽宣城:人间四月天 茶山花正红
以变应变 安徽各地多措并举稳外贸
“着汉服 写家风” 百名学生现场书法比赛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