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绿潮》第320期|胡铭:根在绩溪

admin1周前 (04-25)胡开文相关信息8

  远山上有棵树,千年古树,吸天地真气,染人间烟火,走冬夏,闯风雨,屹立如初。树叶离开母体在空中晃悠,果子滚落了一地,条条裂缝刻在深褐色的树干上,树枝盘曲而杂乱,伸得很长很长。我无法推测它的根系状况,相信四周的泥土自会丈量。在我眼里,它已不是纯粹的大树了。

  从记事时始,我所知道的地名除出生地安庆之外,头部个是北京,第二个便是绩溪。我没有去过绩溪,对它也没什么概念,只晓得那地方是我的老家。

  读书期间需要填表,表格中有一“籍贯”栏,我不明何意,也不知道怎么填写,就去问父亲。他说,籍贯是指我们的祖籍,我是徽州绩溪人,应该填写绩溪县。自此,“绩溪”二字似乎有了魔力,闯进我的心里。

  一提到绩溪,父亲总是夹着一支香烟,滔滔不绝。他讲,那是一座小县城,地处皖南山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底蕴丰厚,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出了不少杰出的商人和文人。从父亲口中我还了解了“徽骆驼”精神,知道了一些当地腔调和谚语,“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辈分排序更是背得烂熟,尽管那时还不知这些字怎么写。父亲的描绘在叠加,我脑中的想象也在叠加,绩溪到底啥模样,我愈发好奇,更想亲眼见到。“以后有机会带你去。”父亲一句话,让我安静了许多。这种期待,一直伴着我的成长。

  绩溪胡姓比较多,有人问我是哪个“胡”,我答:“假胡。”其实我家上祖本姓李,后迁居才改姓胡,遂有“假胡”或“李改胡”之称。我们这一支胡氏源于绩溪县上庄村,制墨大师胡天注、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胡适皆为上庄骄子。现在上庄存有胡开文故居、胡适故居,并塑二人铜像,一文一墨,交相辉映。

  祖辈是大户人家,当年的房屋高大气派,雕梁画栋,围墙内辟有两口池塘、十一口水井,除一家老小外,还有家丁佣人、私塾先生和武术师爷等。徽州人的处世方法和经商思维,让他们愈加刻苦,注重产品质量,讲究工艺精湛,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胡开文徽墨蕞终脱颖而出,响誉全球,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自家店铺也如春笋般而出,遍及各地。徽墨制作由来已久,清代为鼎盛时期,徽州家家户户以此为业。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同时又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于一体,成为艺术珍品。

  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再高的山也挡不住人的梦想。爷爷硬是靠着一双脚,翻山越岭,从大山里走了出来,参与并掌管芜湖、安庆、南京等地门店的经营,由于他嗜好赌博且管理不善,生意日渐衰败。有一次爷爷押送一船货从南京到安庆,上岸时他只身而走,原来这批货的主人早已在旅途的赌桌上作了变更。奶奶气得大呼:“你真是个败家子!”后来,爷爷戒赌,一直在清苦中度日,习惯了这种平淡,昔日小老板的风采在时光中被一层层的磨灭,也失去了重回家乡的底气,晚年的他再也没有踏上绩溪这块土地。真的如此绝情吗?我不相信,也不理解,很多年以后,我才大抵触摸到他内心的落差,感受到他隐隐作痛的心跳。如今家里还藏有爷爷当年勾勒填金并制作的徽墨,可惜有点残损,无妨,这已足够了。

  老家的点点滴滴,爷爷都在不经意间道出,言语中不乏酸楚,或许这是释怀的一种方式吧。父亲与爷爷相比,多了一份睿智与胆略,从小穿梭于南京和芜湖之间,肩上扛着的不是货物,而是书籍。他品尝了从顺境到逆境的苦涩,也默默种下一粒奋斗的种子。父亲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家境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别人家孩子有许多玩具,我只能用墨子当作积木搭房子玩耍,照样快活。现在想来,当初那些清代徽墨搭起的小房子,比真房还要贵。”

  我出世时,爷爷曾给我取名叫恩铭,“恩〞是指辈分,“铭”自然有怀乡之意。父亲说,行倒是也行,只是与清安徽巡抚恩铭重名了,于是上户口时蕞终还是将这个“恩”字删去。按辈分取名是比较常见的,爷爷叫胡祥廸,“祥”字辈,父亲叫胡洪庵,“洪”字辈,族谱中也如是记载,不过后来他们都分别取了其他名字,作为自己的常用名。

  小房出大辈。在老家比我辈分高的人现在非常少了,大多是同辈或晚辈,有时候就因为年龄的差异,不免会生出一些尴尬来。十几年前亲友们在黄山“老街头部楼”小聚,我起身双手捧杯,恭敬地说:“胡老,我敬您一杯酒。”此长者乃知名书法家、文史学家胡云先生,比我父亲还要年长几岁,慈祥谦逊,精神矍铄。他见状也立马站了起来,并打趣地说:“你可不能站啊,你是我的小叔。”我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之后其子胡善峰校长来安庆一游,还没抵达时我们就已打了好几通电话,头部次谋面,却没有任何生疏感。

  父亲曾自诩为山猴子,我当然也就是小山猴了,母亲戏称:“我家有一群山猴子。”听了这话,我蛮快活的。绩溪,一个不一般的地方,“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那年代不少人外出打拼,构筑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山猴子成千上万,无论在哪,心中都有一条路,一条回家的路。更多的人是在守着故土,护着家园,那块地,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

  时间久了,心生眷恋。父亲年轻的时候,只要往那个方向出差,都要绕道去老家看一看,走一走,那里有祖传的老屋,有熟悉也有陌生的亲友。出门前,父亲将自己的口袋塞得鼓鼓的,母亲懂他,便装作没看见。有时甚至借故走开,好让他有机会摸出钞票来。一支派克金笔,在那个年代算是相当珍贵了,父亲收藏多年舍不得使用,却带给了家乡的亲戚。每隔几年,父亲都要去那儿转转,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时间充足,他会逐家拜访,时间不允许时,就选择在某一地,通知屯溪、休宁、绩溪、歙县的亲友前来相聚,哪怕是短暂的一个饭局或一次聊天,他都快慰满满。

  为重修家谱,老家的人们费心费力,历时数年。父亲得知此事,甚喜,竭力予以支持、协助。面对装祯精美的一套胡氏家谱,父亲坐下来,一页一页地翻阅,也拾起了一串串过往的故事。从事历史研究的他,是格外的关注。编纂《上庄村志》时,父亲激动地题词祝贺。有一次绩溪来人,请父亲为某一座桥题字,父亲挺兴奋,当即现场挥毫,对方拿出润笔费,父亲拒绝,连称我能为家乡出点力是应该的。桥名是什么?地点在哪儿?我记不清了,看来只有下次再去寻觅了。

  父母带我们回老家,早年还没有高速公路,走的是省道、县道,一路颠簸,加上天气闷热,大家不停地呕吐。快到上庄时,妻子面对满眼的青山碧水,还有别样的徽派建筑,顿时来了精神。山上的一座座坟茔从眼前滑过,我突发奇想,对妻说:“以后我俩就永远地睡在这里。”不吉利的话语,引来大家的笑声。要是在以往,母亲肯定是要开口骂人的,但这次她没有。

  与城市相比,山区显得更为清澈透亮,天气也是变幻莫测。上午男人穿衬衫,女人穿裙子,到了中午温度骤降,街上行人居然披起了羽绒服。我们冷得发抖,母亲和妻子跑到商场给大家购买衣物。添了衣,还怕啥?我们又挺起了胸膛。

  老旧的水井边,女儿抚摸打水用的摇柄,伸头看向井内,水面与井口不远,映着广袤的蓝天,映着她微笑的脸。我问:“你还记得这个吗?”她说:“当然记得了,小时候几个人在这里玩水,真开心。”我们行走在曲折而狭窄的巷内,突然女儿叫到:“我好像以前来过这里。”说得没错,她五六岁时就曾到此一游,模糊的印象又开始清晰起来。她跟着爷爷去给长辈上坟,爷爷磕头,她就学着那样子,连续在好几处墓前跪拜,不懂事的她还差点笑出声来。

  现居歙县的大姑,是一定要去看望的。上楼时,房门大开,大姑早已坐那等候。客厅墙上挂着一幅父亲的隶书对联,也不知是啥时书写的。大姑开心地说:“我昨天一夜都没睡着啊。”她不让我们去酒店用餐,说头一天就买好了食材,在家里做饭菜既卫生又实惠。说真的,大姑的厨艺不咋地,可我们端着大碗,吃得就是香。伯父去世早,堂哥成了顶梁柱,他不时寄出一些绩溪土特产,如臭鳜鱼、竹笋、酥糖等,都是我们爱吃的东西。快递裹满了家的味道,在风中摇曳。浓浓的乡情,我们咀嚼着。

  夕阳散落在休宁一处老宅里,岁月的沧桑之痕依稀可辨,天井、堂屋早已不见往日的喧闹,只与流动的空气为伍。堂屋有几把椅子,却没有人入座。卧室的墙上挂了许多黑白相片,爷爷的遗照十分显眼,不知他可看见了我们?其实这里也是胡氏的一处祖传房屋,很多年没人居住,我们默默走着,不敢大声说话,怕惊扰先人的宁静。离开时,堂嫂小心地将大门锁上。那门,临着街,还像过去那样,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父亲过世前很想去一趟绩溪,无奈病情加重,无法出行,我们安慰他,等身体好转了再去。他答应了,却皱着眉头。那段日子父亲老是不停地念叨老家的人和事,说话时,眼中的泪花晶亮晶亮的。回忆,成了他每天的功课。一天,所有的愿望都在时光中定格。父亲生日到了,我们全家人携上父亲的照片,怀揣父亲的遗愿,完成一次悲怆的回乡之旅。每到一处,母亲都会拿出照片,低声说着什么,还用手对着前方指指点点。

  江南烟雨,水墨尽染。我曾多次驱车在古徽州的版图上兜圈,听一听这里的说话音,吃一吃这里的毛豆腐,瞧一瞧这里的新变化,捋一捋这里的旧情结。小桥流水的旋律,从人们的身前飘向身后。徽杭古道,一个苍凉并能凝望远方的通道,让静卧的村落站立起来,叹息与歌声交织一起。血液,在我的身体里膨胀,也在古道上流淌。此时,我是游客还是主人?连我自己都拿捏不准,不过到上庄古村景区,作为胡开文七世孙的我,是不需要门票的。有一年姐姐一家人去上庄,她拿出身份证,自报家门,当然也就通行无阻了,而姐夫只得掏腰包才能入内。

  年初女儿从上海回到绩溪,走进遥远而亲近的上庄,那熟悉的祠堂、牌坊、马头墙及青石板,依然氤氲出特有的气息。冬日的暖阳下,她缓缓地走着,影子跟着她前行,在地面上摩挲。她在朋友圈写下:“又来翻家谱了。”短短几个字,深含内蕴。

  上庄有一座刚刚落成的“胡适书屋”,古朴典雅,我将女儿刚拍的书屋照片转发给族亲胡跃华女士。胡女士是书屋的创办人,也是《上庄的女儿》一书的作者,更是家乡文化的传播者。她收到信息很快打来电话,说晚上请你女儿吃饭。据悉前不久该书屋已正式对外开放,书香弥漫,反响热烈,上庄又多了一道靓丽风景。

  说到胡适,人人皆知,这里无需多言。其实他也是“洪”字辈,原名胡洪骍,与家父同辈,且没出五服。父亲年少时曾两次见过胡适,还在一起就餐,大学者竟没有一点架子。他清瘦的脸庞、谦恭的神情,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

  我曾无数次询问女儿,你是什么辈分?她都很认真地回答:“毓”字辈。我和她的不厌其烦,像山野间的青草,冬去春来,没有止境。

  脉络延续着,更有它的根在生存,说无形也好,说有形也罢,都蕴含牵引力,那是来自老家的力量,温馨而神秘!

  (本期组稿编辑:戴旭东。原载《新安晚报》。图片摄影:胡雪璨。)

  胡铭,《同步悦读》签约作家。少时喜文字把玩,后搁浅二十余载,近年重拾。舒心即好!

  《绿潮》栏目由绿色文学社主编,与《同步悦读》合作推出。绿色文学社由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先生发起并创建,现任社长为马丽春。《绿潮》将以郭因先生的发刊词(见《绿潮》头部期)“凡是有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身和谐的现象与问题,凡是有关人类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美化的现象与问题,都将为我们的笔墨所触及”为办刊理念。

  《绿潮》编辑:马丽春、胡迟、王金萍、戴旭东、乐华丽。顾问:春桃、苏北。

  篇幅3000字以内为宜,杜绝错别字,未在任何平台推过,来稿文责自负。投稿格式:作品+个人简介+个人照片+文章配图。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绩溪微墨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落纸如漆一方墨

落纸如漆一方墨

  在安徽黄山市歙县,有一个专门制墨的工厂——老胡开文墨厂。老胡开文墨厂是全国蕞大的墨厂,有百十号工人,每天与一块块黢黑的墨泥打交道。   胡开文(1742~1808),宣城绩溪上庄人,墨工汪启茂之婿。胡开文娶汪女为妻后,跟岳父学习制墨技艺,蕞终成为制造徽墨的大家。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传统,又有所创新。其所开店铺遍及安庆、上海、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历经数百...

呈现徽风皖韵的时代华章——《2025安徽卫视春晚》传递“徽文化”的深邃回响

呈现徽风皖韵的时代华章——《2025安徽卫视春晚》传递“徽文化”的深邃回响

  在安徽这片江淮大地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长江、淮河奔腾横贯,勾勒出独特的地理风貌。冠绝天下的自然山水,与千年徽州文化相互交融,在山水与人文的共同滋养下,催生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成为安徽极具特色的文化标识   1月27日晚播出的《2025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以“聚”为关键词 ,在恢弘的主题表达之中,呈现出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百姓春晚的烟火气息,浓浓的徽风皖韵传...

“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今天跟随《文脉春秋》走进绩溪

“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今天跟随《文脉春秋》走进绩溪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国内   这里是苏辙笔下“碧瓦千家新过雨,青松万壑正生烟”的水墨之境,也是千百年来,中原士族躲避战火南迁,他乡变成的故乡。先人们开山拓路,打通了古徽州贸通天下的捷径。这里,构筑出了中国农耕文明典型的城乡格局。   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这就是安徽绩溪。   在绩溪古...

探索绩溪:徽菜全产业链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

探索绩溪:徽菜全产业链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

  在旅游的六大要素中,‘食’无疑排在首位。据某平台数据显示,近40%的消费者会因美食而开启一段旅行。在这样背景下,绩溪县作为中国徽菜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利用独特的美食文化,积极打造全域旅游核心产品,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2025年春节,阳光明媚的徽州山城绩溪,山水如画,自然与人文的美妙融合,经典与潮流的和谐共生,风光与美食相映成辉,增强了这座城市过年的...

把毕业设计“写”在绩溪乡村

把毕业设计“写”在绩溪乡村

  ■在一线日是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提交毕业设计的截止时间,121名学生围绕安徽省绩溪县的文旅形象、企业品牌、包装推广、文创开发等开展设计。   他回来之后,将前期调研情况告知学生,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定什么选题是比较有挑战的,因为真正的痛点不一定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汪言翻阅绩溪大量的文史材料、实地走访了当地很多村民后发现,绩溪“墙头画”文...

天津文物2025春拍|墨凝古韵千秋载笔绘风华万古传杂项专场重点拍品赏析

天津文物2025春拍|墨凝古韵千秋载笔绘风华万古传杂项专场重点拍品赏析

  清乾隆 汪近圣 青云路墨一盒八锭   汪近圣,安徽绩溪县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汪近圣早年为曹素功墨店的主要墨工。康熙末年在徽州府城自开“鉴古斋”墨店。所制之墨,被视为当世之宝。所制集锦墨,造型、图案、题识精巧出众,次子惟高于乾隆六年应召进京在御书处教习制墨。汪近圣于乾隆二十六年,去世。   长子尔臧,也就是这盒...

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

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

  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成立于1982年,坐落于制墨大师胡开文的家乡---绩溪县上庄镇,现生产之徽墨品种有:高档书画油烟墨、精品松烟墨、朱砂墨、彩墨、精装礼品墨、工艺欣赏墨、祖传八宝五胆金墨及香墨等。注册商标“天開文運”。生产车间面积达到1600平米,可以满足各界喜爱徽墨的朋友来我厂体验制作徽墨。   厂长胡嘉明,出生于1955年,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人,“胡开...

宣城绩溪:绽放在交旅融合中的“兰花草”

宣城绩溪:绽放在交旅融合中的“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是大文豪胡适留下的广为传唱的《兰花草》。如今,在他的故乡——安徽省绩溪县,“兰花草”型的交旅融合体系正在美丽绽放,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是许多人走完绩溪县境内S346荆白路后的感受。   这是一条国家级“纵览徽州文化旅游风景道”,一端连接绩溪古城,一端连接杭州市临安...